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中医脉学与脉枕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0-11-05

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四大法宝,通过这四种诊病的方法,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后,概括、判断出患者当前的主要证候,然后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及方药。而脉诊就是属于 “望、闻、问、切”四诊当中的“切诊”。

正常人的脉象,又称为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寸、关、尺)有脉,一息(一呼一吸)四至(每分钟脉搏约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有神,有根。而病理的脉象则根据脉动的频率、节律、充盈度、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分为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动、洪、大、微、紧、缓、弦、芤、革、牢、濡、弱、散、细、伏、促、结、代、疾、屋漏、雀啄等脉象,不同脉象有着不同的主病范围,临床上多是两种或多种脉象兼见。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的脉诊只是中医诊病手段的一种,中医在诊病时,多是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而非单凭脉象断病。只有四诊合参,才能搜集充分的诊断资料,以使辨证更加准确,治疗更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临床的疗效更加确切。

中医在为病人诊脉时,需要垫高患者的手腕,以充分暴露位于手腕部的桡骨动脉,使把脉部位清晰具体,利于诊脉的准确。而脉枕就是这种垫在病人手腕部的器物,是中医把脉时的一种工具。脉枕有铜脉枕、瓷脉枕等,但目前所见以瓷脉枕居多。瓷脉枕大约创始于隋代,唐代脉枕形体较小,传世以三彩脉枕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瓷枕,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器型。如定窑的孩儿枕,景德镇窑的青白釉虎枕、青白釉双狮枕,磁州窑白地黑花枕、彩绘凤菊纹枕等。到了近代,瓷质脉枕更是广泛使用,目前古玩市场较为常见的清末民国以来的长方形脉枕,青花、五彩、粉彩都有烧造,两端分别以双钱纹和椭圆形孔作装饰。脉枕是伴随着中医脉学的兴起而产生的器物,它的造型、纹饰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息息相关。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