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龙门石窟药方洞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10-12-23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晚期,洞中除有北齐时雕凿的造像外,在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140个药方,这就是著名的《龙门药方碑》,又称《都邑师道兴造像记并治疾法碑》,刻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六月,楷书。其右侧上方刻方12行,每行17字;其械侧上方刻古药方14行,每行27字,下方刻古药方24行,每行41字,书法秀雅精丽。在这些药方中,所提到的病名,现能辨识清楚的有46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及五官科,如:疟、反胃、癫狂、赤白痢、小便不通、漆疮、心痛、消渴、遍身生疮、五痔、丁疮、失音不语、温疫等。药方中提到一种疰病,就是结核病;药方中还有“灭瘢方”,“瘢”是北齐时代对天花病的称呼。在140个药方中,117方属药物治疗,23方属于灸法。除残泐过甚者外,现能辨识出用1种药物的43方,用2种药物的29方,用3种药物的10方,用4种药物的5方,其中用12种药物的达80%以上,而且其所用的药物,都是农村生活中极易找到的。这些药方,有的一方治数病,有的一病数方。这些药方的制剂类型有丸、散、膏、汤等,其用药方式有内服、外敷、洗、熏等,还有针灸和熏、洗并用的。《龙门药方碑》据考在上述所列见诸于名家著录的“药方碑”中,是迄今所知年代最久远的一处,反映了北朝时期民间医药的发达和丰富多彩,对于研究北朝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情况和中国医药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馆藏有一幅龙门石窟的药方拓片,但因年代久远,文字漫漶残损,药方的许多内容,已难窥其原貌。

(中医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