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人的沐浴用品

发布日期:2015-05-21

  

       最早的沐浴是在江河水域之中,以清水濯洗而已。但人们渐渐发现清水无法有效地去除污垢,便开始寻找能够更好地去除污垢,并能润泽发肤的洗护用品。古人的沐浴用品取自天然,制作和使用也颇有讲究,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化学制品。

  古代最原始、最基础的沐浴用品称为“潘”,即淘米水,或称米泔水。据《说文解字》,“潘”字的原意就是淘米水,杜预注《左传·哀公十四年》曰:“潘,米汁,可以沐头。”这里的淘米水不仅包括洗稻米的水,还包括洗其它谷物的水;不但可用来洗头,也可以用于洗面洁身。孔颖达为《礼记》所作注疏云:“取稷粱之潘汁,用将洗面沐发,并须滑故也。”。史书还记载,用于洗浴的淘米水须加热使用。现代研究表明,加热后可使淀粉变性,从而使清洁力增强,这也可以说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吧。在中医学中,淘米水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肘后备急方》中有多个以米泔水外用治疗皮肤病的药方。而用淘米水内服治病的例子更是广泛见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医书,有护胃和中之效。淘米水原料简单,方便易得,不仅可清洁污垢,更可润泽发肤、祛除疾患。中国人以稻米和各种谷物为主食,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而以淘米水为重要的洗护用品,也可谓中国沐浴文化的特色了。

  如果说淘米水作为沐浴用品贵在简便易得,那么澡豆则是制作考究的高级沐浴用品了。“澡豆”又写作“藻豆”,是沐浴时用于清洁护肤的粉剂,由于其主要原料为大豆面,因此得名。澡豆多以豆面、皂荚、猪胰脏、草木灰等作为清洁成分,再加入各种香料和药材,经过复杂的炮制工艺精制而成,可使皮肤光滑白皙,又可用于各种皮肤病的治疗,可谓中医药与沐浴文化的结晶。澡豆从诞生之初便是王公贵族的专属品,最早出现于魏晋,盛行于隋唐。《世说新语》记载了关于澡豆的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王敦被晋武帝召为驸马,初入公主府邸,如厕时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以掩异味,却被王敦吃进肚中。如厕后见婢女端上清水澡豆,本来是用于洗手,却被王敦一饮而尽,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由此可见,魏晋时代的澡豆还是王侯之家的稀罕之物。到了隋唐时代,澡豆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仍然属于高档物品。由于澡豆具有润泽肌肤,防皴防冻的作用,常作为寒冬腊月的时令物品。《岁时广记》记载,唐中宗于腊月以澡豆赏赐近臣;《太平御览》亦有“凡腊日,上澡豆带及头膏、面脂、口脂”的记载。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妇人面药”篇中谈道:“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澡豆已经和面霜、手霜、熏香一样,成为贵族的生活必需品,且澡豆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多为秘传。《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书中记有不少澡豆方剂,使我们得以一窥古代洗护秘方之真颜。以《太平圣惠方》记载的唐代永和公主澡豆方为例,其原料有白芷、白蔹、白及、白附子、白茯苓、白术、桃仁、杏仁、沉香、鹿角胶、麝香、大豆面、糯米、皂荚共14种,制作方法也颇为讲究,先煎好米浆水三大碗,滤清,融入鹿角胶,再取糯米一起煮成粥,摊开晒干,和药物一起捣碎,制成细末,加入豆面拌匀,再以酒和白蜜混合加热,倒入药面中,搅拌均匀,晒干。常用这种澡豆洁面洗手,可“令人颜色悦泽”。古代澡豆方常用的药物,有白芷、白术、白附子、白茯苓、白蔹等可美白祛斑的药物,丁香、麝香、沉香、藿香等可带来优雅香气的药物,冬瓜仁、栝蒌仁、桃仁、杏仁等润泽养颜的药物,以及桃花、李花、梨花、旋覆花等使气血上荣的花类药物。配方和加工的精细讲究,令人叹为观止。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