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代文人的素食文化

发布日期:2015-07-10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浸淫于儒、释、道多元文化之中,儒家的仁爱、孝道与清廉,佛教的戒杀护生与慈悲之心,道家的清心寡欲与淡泊自然,三者在倡导清淡饮食的问题上殊途同归,使得文人对素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文人的素食相比市井、寺院的素食,又多了几分清雅之味,值得细品。

  宋人陈达叟著有《本心斋疏食谱》一书,可谓一本风雅之至,充满文学意味的素食食谱。此书记载了“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种,每一种食物除介绍名称、制法外,还作十六字诗文赞咏之。这些素食的名字都颇为风雅,制法皆简单质朴,保留食物的清淡之味,如山药名“玉延”,制法为“炊熟,片切,渍以生蜜”,作者赞其“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渍百花香”。莲根名为“雪藕”,赞词曰“中虚七窍,不染一尘,岂但爽口,自可观心。”又有荔枝干名“琼珠”,竹笋名曰“玉版”等等,文人雅趣尽在其中。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录了山居人家清淡简朴的膳食104种,其中素食有88种,原料多为山野所产的蔬果、菌类、豆类、花卉,并选用了多种药食两用的食材,如山药、黄精、瓜蒌、麦门冬、百合、地黄、菊花等等。此书对菜肴的做法描述甚详,如“山家三脆”“嫩笋、小簟(菌菇)、枸杞入盐汤焯熟,同香熟油、胡椒盐各少许,酱油滴醋拌食”,其鲜香爽口的滋味可以想见,又有诗赞曰“笋蕈初萌杞菜纤,燃松自煮供亲严。人间肉食何曾鄙,自是山林滋味甜。”“松黄饼”是在春末取松花粉与炼蜜拌匀,制成饼子,作者赞其“不惟香味清甘,亦能壮颜益志”,是一种养生药膳。

  清代文学家李渔对饮食的品鉴也颇有心得,在《闲情偶记》中专设“饮馔部”,论述自己对饮食的养生原则和审美追求。“饮馔部”开篇说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点明了李渔对于素食的倡导。书中对各种蔬食逐一讲解,娓娓道来,颇富情趣,作者的人格追求和审美品味亦寄寓其中。在各种蔬食中,李渔对笋有着极高的评价,将之比作中药里的甘草,谓“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并论及笋的养生价值,“《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檀其长者,莫过于此。”他还引用苏东坡的名句“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风趣地说笋既能医俗,亦能医瘦。

  从我国的养生传统和医学理论来说,历来推崇均衡饮食。《黄帝内经·素问》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可见中医并不刻意提倡素食,而是强调均衡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国大部分中下层百姓的日常饮食都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这是与健康膳食的要求一致的。而对于小部分达官显贵来说,饮食中肉食过多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很多医家指出饮食务须清淡、节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如今,对于很多贪食肥甘之物,导致“富贵病”的现代人来说,素食可以作为一种膳食调节方式,择日实行,感受精深的素食文化,品尝风雅的素食佳肴,也可以说是一种情趣吧。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