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气象学与中医

发布日期:2015-08-09

  

  我们的祖先早就学会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一语道出了“观天”是为了“类地”的真谛,意识到天地的生成和演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早在7000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伏羲就将天文、气象信息溶入到八卦符号之中,以八卦符号传播天气预报信息。伏羲时代尚未进入农业社会,人们以打渔捕猎为生,所以最怕的就是天气骤变,天气不好就会影响出行和生活,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风狂雨急的天气,严重影响着人们赖以维持生存的渔猎活动,所以“雷”、“电”这种大自然的震撼力量无疑在原始先民的心中烙印上了最强烈、最普遍的恐惧心理,于是,预知天气变化情况进而“避凶趋吉”便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伏羲氏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并以八卦符号对应八个方位和二十四节气中最主要的八个节气。他开始做天气预报时大家都还将信将疑,后来通过实践检验发现他预报的天气很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伏羲感到应接不暇时,就在一棵树上挂起一个牌子,用八卦符号告诉百姓天气变化情况。

  气象条件同样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与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的理论是相通的差。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提出了著名的“六气致病说”,正确地阐明了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等原因和人体疾病的关系,这是中医学阴阳学说和病因学说的最早雏形。

  人们只有掌握了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才能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预防疾病。现在的天气预报都非常准确,有误,但非常小,所以我们要定时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的提示,合理的安排衣食住行,减少气象因素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在寒冷季节或温度急剧下降时,要注意及时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尽量减少外出。遇到大风大雾或雾霾天气时,要注意戴口罩、帽子、减少有害物质和污染对人的侵害。暑天应减少高温作业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晒。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发时,应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合,加强房间的通风。过敏体质患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患者在春天花粉较多的时候减少野外活动时间,尤其应当避免有风的天气外出,减少过敏原的刺激。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安排合理的饮食,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热季节宜饮食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此外,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必须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人”。冬季宜进食羊肉、牛肉、蛋类、豆制品、核桃、栗子等冬季应季养生食品,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湿度较低,空气干燥,宜常吃养阴润肺、清热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柑橘、红枣、莲子、白果、芝麻、百合、山药、白木耳、蜂蜜、牛奶、泥鳅、鲥鱼、鸭肉等都是秋季最好的食品,防止“上火”的发生。春季万物复苏,一般宿疾如高血压、哮喘、皮肤病等容易在此时复发,所以在饮食上应忌发物,诸如虾、雄鸡、海鲜等应尽量少吃。

  中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认为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这一规律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辨证用药。中医学中“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理论也体现了医学与气象的重要关系,认为在夏季炎热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温热的药物,冬季寒冷季节,要避免使用过于寒凉的药物。现在各大医院每年还针对季节性发病,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等治疗,也是将气象与医疗相结合的产物。选择夏季三伏天炎热时间,配合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冬季多发的一些虚寒性的疾病,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气象学与中医,它们结伴而生,相互交织,同步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知识的萌发,也是从认识万物滋生的大地开始的。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