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中国传统沐浴疗法

发布日期:2015-08-28

  

  沐浴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已有记载。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身数沐浴,务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可见沐浴不单清洁身体,更可舒畅精神,《老老恒言》亦云“浴后阳气上腾,必洗而宣畅其气”,可见沐浴之有益身心健康,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药浴是沐浴疗法中与中医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将药物加入水中洗浴,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又能使肌肤光滑润泽。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还有除湿辟秽的功能,其优雅的香气也极大增加了沐浴的乐趣。药浴选用的药物根据季节和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端午节药浴。屈原在《九歌·云中君》一篇中有“浴兰汤兮沐芳”的佳句,指的是以兰草(即菊科植物佩兰)煎汤沐浴,成为自古以来对沐浴最具诗意的表述。端午节采兰沐浴的习俗起源甚早,在《大戴礼记·夏小正》中就有“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的说法,农历五月天气变热,蚊虫滋生,疫病也随之流行,因此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毒月”,端午节这天俗称“恶日”。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兰草有“杀蛊毒,辟不祥”的功效,因此采兰药浴成为预防疾病,驱瘟逐疫的有效方法而流行开来,也成为民间的一种攘除灾疫、祈福求祥的仪式,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端午节用于药浴的中草药很多,各地也有不同,除了兰草外,常用的还有艾叶、菖蒲叶、桑叶、薄荷叶、野菊花等等。今天的端午节药浴以艾叶为主,俗语谓“端午洗艾澡,百病都赶跑”。

  除了汉族的中草药药浴外,其他民族也有不同的药浴疗法。在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中,就提到沐浴能够“除垢去臭息体热,壮阳增力并延年”,将西藏传统的水浴、药浴、熏浴、蒸气浴、日光浴合称为“健康五浴”,并详述其操作方法。藏药浴采用藏区道地药材,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圆柏叶、黄花杜鹃、水柏枝、藏产麻黄、野菊为原料制成的五味甘露汤,具有祛痰化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肾壮腰等功能。西南边陲的从江瑶族人也有药浴的习俗,药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据民国《从江县志概况》记载:“板瑶好清洁,家必备一浴桶,劳作回家必药浴一次,因处深箐,又好清洁,故长寿者居多。”瑶族人以药浴款待客人,妇女在孕期药浴,婴儿降生也要接受药浴。据研究,瑶族药浴选用的草药有追风伞、半边枫、九龙藤、血藤、节节草等近200种。

  药浴方便易行,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而温泉浴则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其要旨恐不止于清洁与保健,更多地是舒缓身心,亲近自然,不啻为一种高等级的享受。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温泉进行治疗的国家之一,《山海经》中就有对温泉的记载。《本草纲目》也提到用温泉浴治疗皮肤病:“教患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得汗乃止,旬日自愈。”古代帝王对于温泉浴十分热衷,陕西临潼骊山的温泉是历代帝王流连之所,早在秦代便成为秦始皇的御洗之地。隋唐时代,帝王们在骊山温泉大兴土木,广植松柏,唐太宗李世民还作铭以记之,对温泉疗疾的功效大加褒赞,文曰“金浆玉液,可以怡神驻寿。朕以忧劳积虑,风疾屡婴,每濯患于斯源,不移而获损。”唐玄宗与杨贵妃每年都到此过冬,沐浴嬉乐,翌年春季才返回京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华清池中沐浴场景诗意的描述。

  广义上的沐浴不仅指水浴,还包括日光浴、泥浆浴、沙浴等等,古代医书对这些沐浴疗法的功效也有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盈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点明日光浴对小儿体质发育的益处;《肘后备急方》有用泥浆敷于疮上的疗法;《本草拾遗》则有坐于热沙中治疗筋骨挛缩瘫痪的记载。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