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饮茶思源——话说“茶道”与“医道”

发布日期:2015-10-15

  

  古代文人习练琴、棋、书、画,为他们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名门闰秀亦要求掌握焚香、品茶、挂画、插花,这些都是培养个人修养必不可缺少的。随着时过境迁,正是这份清穆古雅的美学和恬淡怡人的心态,才演译出今人的养生情怀。

  话说乾隆一生爱茶,晚年更是嗜茶如命,当他萌生引退让位想法时,有位老臣惋惜地面呈:“国不可一日无君”时,乾隆哈哈大笑,抚摸着银须,意味深长地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啊”!乾隆85岁让位于嘉庆,享年88岁,这等高寿大概与他饮茶而至廉俭育德、精神上的超脱不无关系。

  现如今喝茶已是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活需要,是一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常事,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充分说明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饮茶还要思源,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属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那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温暖、湿润,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至今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仍然生长着许多参天的野生大茶树,树龄最高的达2700多年,已发现的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也已有800多年树龄,它们是中国茶乡的活化石。

  茶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乃是一脉相承,古老的传说同出一辙。《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是说聪明、勤劳的“神农氏”,看到人们经常遭到疾病的折磨,心中十分的愁苦不安,心想如果能找到一些药草,让人们吃了能够解除病痛该有多好啊!于是神农氏决心去遍尝百草,摸索药物知识,为大家解除病痛疾苦。他常年奔波在山野间,采集各种草木,细心观察它们的形状,仔细品尝性味,草木纷繁,有甜、酸、苦、辣、咸等各种滋味。吃过之后效果更是各不相同,有的使人身体止痛,有的却使人呕吐、腹泻、昏迷不醒,有的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死亡。有一天,他尝到一种草叶,突然觉得口干舌麻,头晕目眩,这时他意识到可能中毒了,于是就放下草药背篓,在一棵大树下斜躺着休息。当一阵风吹过时,他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于是他虚弱地微微睁开眼睛一看,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心中好奇,随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捡来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奋,且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好生奇怪。于是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树”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逐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这位“神农氏”,也就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神农是“牛首人身”,可能与他发明了农耕技术有关,他是公元前 2730年神农时代的象征,茶叶的发现至少在距今5000年之前。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历经变异,如荼、诧、茗、蔎、槚等。这些茶的名称,据后人考证,都是“茶”的异名同义字,唐以前一直被人们混用,唐代时茶圣陆羽撰写《茶经》时,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统一改写成“茶”字,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后“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茶不仅仅是一种药草,也不仅仅是色味香卓的一种饮料,它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由中华大地走向了全世界。

  茶道养生最大的境界,是养性养心,这与医道殊途同归。中国对养性与养心的重视,远甚于对身体是否健康的重视。养性养心为本,养身为辅,修养性情好,才是真正的养生目的。茶道与医道是一种内在的认同和本质的联系。

  茶的药效早在数千年以前已被华夏祖先所认识,并获后世验证承认,它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茶多糖等,不仅能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消食除腻、减肥健美,而且在医疗上也有它的作用,如抗衰老,降血脂,抗动脉硬化,降血压,降血糖,防龋齿,减轻吸烟对人体的毒害,抗辐射等。但饮茶要提醒人们注意,茶虽有利于身体健康,但绝不是饮用越多越好,茶越浓越好。 饮茶一定要适量。胃寒的人,不宜过多饮茶,特别是绿茶,否则引起肠胃不适;再如神经衰弱者和患失眠症的人,睡眠以前不宜饮茶,更不能饮浓茶,不然会加重失眠症;正在哺乳的妇女也要少饮茶,因为茶对乳汁有收敛作用。

  回归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是人的天性,茶则是对这份天性最好的满足,这正好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吻合,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才能健康长寿。中国人对于品茶,自古就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说法,只有“闲”才能更好的养心养性,才能够注重生活的品质,这也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对生活理想境界的向往。“茶道”、“医道”乃“人道”,它们作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论是站在医学还是植物学的角度,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人类生活的至高境界,是我们人类自古至今的追求。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