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养生思想——朝向与布局

发布日期:2015-10-23

  

  自古以来,传统居室建筑的朝向就讲究坐北朝南,这是与我国的地理位置有关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大多属于为季风气候,冬季的西北风凛冽刺骨,夏季的东南风凉爽怡人,故房屋坐北朝南有利于室温的调节,使居室冬暖夏凉。房门、窗户朝南还有利于居室采光,夏季正午时灼热的阳光不致于直射室内,可避免室温过高和紫外线的辐射,而冬季温暖的的阳光斜射入室内,可保证较长的光照时间。民间有所谓“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俗语,正是这一建筑养生哲学的通俗说法。

  建筑的结构和布局亦有养生方面的考虑。建筑的高度、居室的面积都以适中为宜,并非越高、越大越好,古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尸子》云:“高台不处……大室多阴,故皆不居。”总结的就是房屋高低和面积对人健康的影响。居室太高,上下不便,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事故。房屋面积过大,则光照不足,不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居室面积过大除了影响采光外,对人的心理状态也有间接的影响。《新序》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哀公营建了面积广阔的居室,公仪子进谏曰:“室大,众与人处则哗,少与人处则悲,愿公适之。”公仪子劝说鲁哀公的真正目的固然是要其珍惜民力物力,不要过于奢靡,但他所说的居室过大,人多则有喧闹之感,人少则有孤寂之感,点明了居室面积对居住者精神方面的影响,却也很有道理。北京紫禁城中,高大宽敞、陈设华丽的乾清宫、坤宁宫名义上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但其实清代的很多皇帝平日并不居住于此,皇帝大多居住在养心殿,皇后则居住在东宫。养心殿曾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建筑较为低矮,亦不宽敞,室内装潢陈设也难称奢华,皇帝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日常居住、读书、处理政务的场所,恐怕是因为这样的房屋反而更加舒适,富有亲切感和生活气息,利于颐养身心,“养心殿”可谓名副其实。房屋过高、过大,之所以不利于身心健康,归根结底,是由于违背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正如汉代儒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的:“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适中而已矣。”

  居室的干湿与通风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居住于西宫,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隆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以西宫较为潮湿,建议太宗另外营建一座太阁居住。谓“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虽说是礼制,但也有台榭通风良好,可以避夏月暑湿之气的考虑。但唐太宗以花费过多为由拒绝了大臣的建议。到了唐高宗时,西宫潮湿影响健康的问题终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西京记》记载,“初高宗患风痹,以宫内湫湿,屋宇拥蔽,乃于此置宫。”所兴建的宫殿即蓬莱宫,建于大明宫以南。

  不仅王公贵族的府邸在结构和布局设计中考虑到养生,平民百姓的住宅也有其健康方面的考虑。如北京的四合院,方正规整的成组建筑形成舒适的小气候环境,院中种植树木花草,夏季可遮挡阳光,冬季能够获得充沛的日照,围墙和院落合围的空间可挡风聚暖。西南少数民族的干阑式建筑多采用竹木构架,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和防潮。陕北地区的窑洞冬暖夏凉,内蒙古草原上的毡房保温防风,虽然稍显简陋,但均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可见“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并不仅仅运用于宫室,也适用于民宅,它并非虚空的哲学理论,而是源于朴素的生活经验。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