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夏至与冬至

发布日期:2015-11-27

  

  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农业生产需要完全按照太阳的运行情况进行耕作,收割。因此,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公转一周为365天5时48分6秒,并且地球每24小时会自转一周。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与赤道面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不尽相同,所以产生了四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的北纬23度26分时,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越长。公元前七世纪左右,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从而确定这一天为夏至,一般为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此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逐渐缩短。

  夏至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夏季,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因此养生上普遍认为,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对于起居调养,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季炎热,“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加强防护。合理安排午休时间,一为避免炎热之势,二可恢复疲劳之感。每日温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与夏至相对,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的南纬23度26分时,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同时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越短。这一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一般为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在历史上,周代将冬至作为新年。汉代同样将冬至作为节日来过,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时是“数九”的开始,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同时外出时也需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适量运动。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每天坚持用热水泡脚。也可以喝杯姜糖水,以温脉养血。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