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庄子的养生之道——豁达的生死观

发布日期:2016-01-15

  

       先秦文献中,“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后世道教和中医中的很多养生思想和修练方法,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源头。在庄子看来,个体生命的价值远高于世俗的功名,养生、尊生、卫生在《庄子》各篇章中频繁出现。但他又反对刻意追求长寿,讲究顺应自然的养生,对生死亦淡然处之,这一点又将其与热衷长生不老之道的黄老之术区别开来。庄子的养生之道格外强调养神,并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养神方法,以养神为核心也在日后成为东方养生哲学的突出特点。

  《庄子·德充符》记载了一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可谓庄子养生思想的精辟总结。惠子问庄子,人是无情的吗?庄子说是。惠子又问,无情怎么能称为人呢?庄子解释说,我所谓的无情,是指人不因外部世界的好恶和情感损伤自己的身体,而应“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因自然”即顺应自然之法,“益”有增添之意,“不益生”指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肆意妄为。无为、无情、顺应自然,无须刻意追求长寿,反而能够颐养天年。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和世间万物一样,是由阴阳二气化生而来,庄子也有这样的论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 通天下一气耳”。他指出,“吾身非吾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即自己的身体并非私有之物,而是天地自然托付给自己的。也正因为这样,庄子对人的生死抱有豁达超然的态度,“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既然是自然的造物,其生命的长短和更迭也正如昼夜更替,并不是人类自身所能决定的。庄子甚至将人生在世视作辛劳之事,而衰老和死亡则是一种休闲和安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如此说来,生与死皆为乐事,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恐惧和忧虑的呢!所以庄子感慨,干涸的池塘中的鱼儿,与其相濡以沫,勉强维生,倒不如相忘于江湖了。

  庄子不但对于生死有如此论述,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践行的。《庄子》记载了一段轶事,庄子的妻子去世,惠子前往吊问,却见庄子蹲坐在地,鼓盆而歌。惠子责怪道:与你过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你不哭也罢,竟然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答曰:非也!妻子刚去世时,我怎能不悲伤,但后来想到,人的生与死皆是自然中气的聚散变化而致,与春秋冬夏四季的更迭一样。人死便如同安眠于大自然这个巨大的宅邸之中,我却为此悲痛号哭,这不是不懂生命的道理吗?所以也就不再哭泣了。

  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提倡“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普通人固然很难做到,但若能学习庄子的精神,减少对死亡的忧惧,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身体健康必然大有裨益。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