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金针拨障术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16-05-20

  

       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眼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可能就患有白内障,他对此还作了一番诗意的描述:“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文字虽然读来诗意,但患者往往饱受困扰。那么,在我国古代,白内障能够治疗吗?

  公元752年刊行的唐代医书《外台秘要》最早记载了白内障的症状和发展过程,还谈到了治疗方法——金针拨障术,曰“此宜用金篦决,一针之后,豁若开云而见白日”。所谓金篦,其实是一种精密针具,用这种针具手术治疗之后,可以很快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可见金针拨障术的疗效十分神奇。《外台秘要》还记载,这种眼科手术是由西域胡僧传入中国,可能是从印度传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诗歌《赠婆门僧人》中写道:“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可见他也是金针拨障术神奇疗效的见证者。

  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对金针拨障术的记载更为具体,“先将钝针柱穴令定,使得眼惯勿令转动,定呼吸气五十息,徐徐进针,勿令过重。亦不可全轻。初且须轻轻,未久即须稍重”。金针拨障术也由于此书的广泛流传而更加普及。明清时代,金针拨障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日趋完善。明末清初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将手术方法归纳为八法:审机、点睛、射复、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璧。

  1. 审机:病人手术的体位、冷水麻醉,医生拿针及固定术眼的方法。

  2. 点睛:选定进针的部位和进针的方向、手法等。

  3. 射复:继续进针,同时倾斜针柄,使针头进入虹膜之后、晶状体之前的部位。

  4. 探骊:继续进针指向瞳孔。

  5. 挠海:拨障针到达瞳孔将整个白内障拨下。

  6. 卷帘:如白内障在拨落后又重新浮起,则须再度拨落,务使白内障拨落到下方,不再浮起为止。

  7. 圆镜:指白内障已被剥落,不再浮起,停针在瞳孔中央,检查瞳孔是否正圆、明亮,拨下的白内障位置是否合适。亦可问患者是否能看见人、物,一般患者此时已能见到眼前手指。

  8. 完璧:指手术圆满完成。慢慢将针抽出一半,如白内障不再浮起,则全部出针。随即包扎手术眼。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后,金针拨障术这一传统手术技艺几近绝迹。建国后,中医眼科的医生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金针拨障术加以改进。广安门医院的唐由之将其改进创新为“针拨白内障套出术”,将针拨后的晶状体置于特制的套出器中捣烂后取出,避免了金针拨障术后由于晶状体存留眼内而导致的并发证。金针拨障术在唐代由西域传入我国,再次见证了中西医学的交流。

  1975年,以唐由之为首的医疗组用针拨套出术为毛主席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据说,毛主席在手术后,双眼还包着纱布的情况下,欣然盲写了鲁迅先生的一首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诗中包含了主刀医生的名字,您看出来了吗?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