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宋代风俗画《灸艾图》

发布日期:2016-06-08

  

  “风俗”一词用于绘画,在我国始见于魏晋时期,那时已经出现了以“风俗”为题材和命名的绘画作品,到了北宋后期以及南宋,风俗画发展到了一个完全鼎盛的时期。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还有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李嵩《货郎图》、李唐《灸艾图》、苏汉臣《秋庭戏婴图》、王居正《纺车图》等千古流传的风俗画杰作。从作品的内容不难看出风俗画就是反映城市、乡村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俗的人物画。

  风俗画为何发展到两宋时才呈繁荣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风俗画的兴盛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宽松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和文化成就。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达,工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使得多彩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笔下绘画的新题材,这种以社会的中下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正因为如此,宋代的职业画工才能够突破汉唐以来描绘宗教和贵族生活的限制,把绘画作品描绘的主题扩展到城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街市、货郎、村医、婴戏和乡居等。

  这既有文人士大夫之气的雅文化,也有市井特色的俗文化,雅俗并举把宋文化推向极致。此时画家们的阅历和感受更加丰富,一旦他们重新获得身份后,其作品中也就具有“俗”的成分,从而创造出更具有人情味的风俗画。如北宋李唐《灸艾图》,也叫《村医图》,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为古绘,立轴,绢本,设色,纵68.8厘米,横58.7厘米。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村医为村民用灸法治病的情形。整个场景涉及六个人物,男女老少均有,形态各异,细微表情跃然纸上。画面展现出这样一幅场景:在树荫下,郎中坐在小板凳上,用艾条薰灼患者的背部。一个年老的病人袒露着上身,双臂被一老妇和一个少年紧紧地抓住,另一个少年按住他的身子,一条伸出的腿也被踩住,患者痛苦之状跃然纸上。小儿怕得躲在大人背后,又不敢看又好奇。另一旁村医的助手正在合药,手里拿着药膏。也有人认为乡村郎中正在为背上生疮的老翁开刀。画家用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医生、病人、观者各不相同的心理状态。人物画的栩栩如生,尤其是面部表情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布衣、毛发等,晕染一丝不苟,造型特征准确。艺术表现手法比较纤巧清秀,土坡草叶等处以细笔碎点为之,疏密安排有致。树木表现稍见粗犷,大笔挥写枝干,密点层层合成茂叶,顺应风势而有微风舞动之感。画面上的每个人衣服上都打满了补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 由此可见画家的寓意。

  欣赏了此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的心态,而且能够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从画中去探索一些与时代、艺术和医学相关的命题。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