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人的胎教

发布日期:2016-10-19

  胎教并不是近代西方的发明,我国古代很早便有胎教一词,后世医家对于胎教也有诸多论述。

  传说中最早进行胎教的典范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西汉刘《列女传》记载:“太任,文王之母……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通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可见我国古代对胎教的理解层次颇深,胎教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后代身体健康,更进一步追求其形容气质和品德才行的的端正高尚,即所谓“生子寿且贤”。而胎教的方法则是通过母亲的行为举止和心理活动,进而影响胎儿,如《大戴礼记》所言,“妊子之间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

  后世的医家也将胎教纳入孕期养胎的论述内容之中,对此颇为重视。《千金方》提倡母亲在怀孕时应居住在安静的环境中,诵诗书,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所见所闻所想都是美好高雅的事物,所谓“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这种胎教思想,一方面源于原始的外感内象思维,即胎儿形成之初,尚未定形,会受到母亲所视、所感的影响,而赋予其相似的形体、容貌和品行。另一方面,母亲所处环境、从事活动会影响其心理状态,可归于孕期情志调摄的范畴,如《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则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这与现代科学证实的母亲情绪变化可引起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进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观点不谋而合。我国传统的胎教思想,在某些方面与源于西方的现代胎教重合,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现代的胎教。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