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代器物——“甗”的鉴赏

发布日期:2016-11-07

  甗,念作“yǎn”。这个字好复杂,不放大都看不清是怎么写的。左半部“虍”下有个“鬲”字,它可以反应出其构造组成信息,右半部有个“瓦”字,则可以反应出这件器物的材质。它其实是古代汉族人用作烹饪美食的炊器,又可作为一种礼器。

 

  甗,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炊器,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它最初为陶制,后逐渐演变为青铜制品。最早的陶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后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而甗的广泛流行则是在商代至汉代。资料显示,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汽、采用蒸的方法熟食的民族,加之我们祖先又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所以世人有云:“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饭”。

  甗的结构大多认为是分为上下两部,上半部称为“甑”(zèng),用以盛放食物,甑底部有带穿孔的箅(也有将“箅”单独作为一部分的),以利于蒸汽通过;下半部称为“鬲”,形似鼎,有三足,足间可烧火加热以煮水。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这种无足鬲被称作“釜”。

  甗除了炊器的使用外,也是绝大多数殉葬青铜礼器的墓中必有的器物,它和鼎、簋(guǐ)、豆、壶、盘等组成一套随葬礼器,主要出土于西周末、春秋初的墓葬中。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件比较有名的甗,供大家鉴赏。

  第一件:(商代)妇好三联甗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三联甗是由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组成。这种样式的铜甗迄今为止仅此一例。三联甗的形体也比较巨大,下部的长方形鬲,长达103.7厘米,宽44.5厘米,上部的甑,高约26厘米。看上去,犹如长条桌上放置了三口蒸锅。 该器表面还铸有精美的纹饰。甗的口部是两组由夔龙组成的饕饕纹,夔(kuí)龙长身卷尾,张口吐舌,颇显神威。甑的内壁和双耳的下方均有铭文“妇好”二字。三联甗的上下左右均饰以醒目的龙纹,或许是在刻意张扬王室的权威吧!

  第二件:(商代)立鹿耳四足青铜甗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这件青铜甗是上甑下鬲的合体甗,它特别之处在于下部鬲有四条长足,这在已发现的青铜甗中极为罕见。而且它通高达一米以上,伟形巨制,使之成为目前所知形制最大的青铜甗,更显弥足珍贵。此甑的双立耳上分别铸有一雄一雌两只站立的幼鹿,鹿角短小,尾巴上翘,身饰鳞纹,脚踏云纹,回首相向,为这件敦厚沉重的青铜器平添了几分生气。甑底以箅子与鬲相通。甑与鬲的外表各铸出四组兽面纹,每组均有突起的鼻子和双目。此青铜甗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时中原地区青铜技艺已相当发达。

  第三件:(春秋)四蛇饰甗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件甗高44.7cm,宽33.7cm,重12.3kg。甗为分体式。甑呈长方斗形,春秋四蛇饰甗无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敛,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内有用来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鬲鼓腹,饰四球,分裆线连于腰际,足为蹄形。甑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此件器物设计独特、做工精美。

  甗,从它在历史舞台上的出现到最终的逐渐消退,映射出的是一段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演变历程。不管它是简朴素面的,还是精美华丽的,都以它自身特有的印迹,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良好佐证。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