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妆奁

发布日期:2016-12-05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

  您可曾读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骄儿诗》中“凝走弄香奁(lián),拔脱金屈戌”的诗句吗?您又对曹雪芹《红楼梦》中“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里待时飞”有什么理解呢?还有,您是否欣赏过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其实,在这里,我并非要和大家谈诗论画,我是想和大家说说这诗画中涉及的一件叫做“奁”的器物。

  下面,我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和了解这件承载多少女儿梦的古代器物——“妆奁”。

汉代  双层九子漆奁

  “奁者,闺房脂泽之器。” 即盛物匣也。《说文解字•竹部》释“籢”曰:“籨,镜籨也。从竹,敛声。”在许慎(约58~约147)看来,“奁”最初乃竹制品。淳于髠(约公元前386~约公元前310)在《说苑》中认为,“奁”为周朝末年用语,当时有“一奁饭”之谓,乃盛放食物之器具。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奁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而且出现之初并不是单单盛放妆饰的用具,而是盛装各种物品的匣子。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来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故妆奁便应运而生了。

  奁于汉晋时期最为流行,中原汉墓中有大量出土,多为绿釉和黄釉、圆筒博山盖型陶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斗争和融合的时期,也是历史上极富有创造性和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妆奁在延续了汉代妆奁特色的基础上,形制、装饰及内容物品都有所变化,其变化反映了民族融合时代人们生活文化的变化。妆奁产生后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由奁盒逐渐发展为高型家具,无论在形制上还是装饰上,都较出现之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汉      博山炉陶奁                                               汉代     青铜连

  奁就材质可分为木、土、金三大类。木类有漆奁、竹奁、藤奁;土类有瓷奁、陶奁;金属类有铜奁、银奁。以奁为表征的中国古代器物材质的演进变迁,体现了深层次生产力由实用向审美的变化与转移。一个时代或许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推出一种新的材质,这种材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散、流行,同时因为某种材质的自身缺陷而导致衰落。

  木漆奁大量出土于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安徽等地的一些大型汉墓中,汉代的漆器制作工艺和水平都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装饰工艺纷繁复杂,如印花、锥画、抢金、堆漆、雕镂、贴花(金、银贴花)、扣器(金、银、铜扣)等,均有应用。汉代陶制品非常流行,这与当时制陶工艺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而且东汉时期的制陶工艺出现了新的突破,那种莹润而光滑的细陶在视觉与触觉上可与漆器相媲美,工艺较漆工简单, 因而容易流行。作为陶奁,目前见到的实物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汉代绿釉陶奁;山西省博物馆所藏绿釉博山奁、东汉的三羊陶奁与灰陶熊足奁等。铜奁、银奁很少见。目前可见的铜奁的实物资料如日本东京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汉代铜奁;苏州博物馆的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的团花纹银奁,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件稀世珍品。

        

                 唐代  鎏金团花纹银奁                      南宋  朱漆戗金莲瓣形人物花卉纹奁

  妆奁作为梳妆用具存在于古代妇女日常生活中,与其朝夕相处,曾走过一段与脂粉亲和的历史。从最初的盛放脂粉到后来的盛放化妆用品、用具, 随着奁里所盛放物品的增多,将妇女梳妆盒里的化妆品皆称为奁资,之后引申为遣嫁的器具与财物。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以其实用功能而演变来的。

  后来妆奁就不再单独承载盛放化妆用品的功能,在很多文献里棋奁、茶奁之称,表明其意向的范围扩大到与奁、匣合称的地步。奁至后代演变成为一种可以开阖的梳妆镜匣,亦泛指精制而小巧的匣子。

  妆奁的历史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化妆用品、用具的演进, 它代表了一定时代的装饰文化,也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独特的审美崇尚,它是中国文化史链条上的一个隐性标志。

  我们关注一种工艺、一件器物或是一类风格样式的演变,并不是我们关注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一种观念、一种审美的尊重,是表明我们对那份艺术与历史完美结合的一种敬仰。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