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二十四节气告诉你时间都去哪儿了

发布日期:2016-12-19

 

  新华社(北京)2016年12月1日发表标题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的新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时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人将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命名为“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同时还有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有利于记忆这些节气的名字。

  我国河南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其中登封既是大禹的故乡,又是夏商周三代故都的所在地,现距登封市区东南12公里的告成镇曾为“夏朝”故都,周公测景台的遗址就在此处。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战国后期确定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汉代初期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中正式记录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且沿用至今。至此,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正式形成,以月亮的运行周期划分月份,以太阳的回归年为基准划分“岁”(年),这就是我们一直沿用的“阴阳合历”。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重要功用就是科学预测气温、季节的变化,并总结降雨、降雪等天气现象的规律,农民将其用于指导农业生产,预判来年的收成。很多农谚使用至今:“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小满正栽秧”、“处暑若逢天下雨,就是结果也难留”、“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等。

  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重要功用就是:以气候的变化规律来反映自然现象和天气的变化。例如:“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立罢秋,凉飕飕”、“小雪大雪,烧火不歇,小寒大寒,收拾过年”等。

  第三个作用就是指导人们的生活,同时可以结合中医知识,养生保健。《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在饮食上,我们也有“清明的青团、夏至的凉面”、“立秋吃西瓜、冬至吃饺子”、“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等养生俗语。

  我国还有与二十四节气相应的各种民间习俗,如立春打春迎春、清明登高踏青、立夏迎夏度夏、立秋咬秋吃瓜、白露集露洗眼、冬至进九数九。

  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在长久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将自然时间规律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同时也由此认识了人类自身生命的节律,顺应自然、依循自然,形成了悠远的历史记忆。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