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一)

发布日期:2017-02-21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的张择端绘制而成。张择端,字正道,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于京师(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此画卷就是用这种绘画技法,准确、细致地再现了所画对象,分毫没有逾越,形象、科学地记录下当时的景象,使宋代的都市街景逼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张择端的画作自成一家,别具一格,但大多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此画也命运多舛,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但在北宋灭亡后流落北方民间;1925年溥仪将该画携出故宫,后流落于东北长春一带;直到1950年冬,杨仁恺先生等人在东北博物馆库房的赝品堆里翻出有张著亲跋的《清明上河图》,经众专家鉴定,一致认定此本才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 建筑与家具

  宋代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全盛时期,已发展出建筑及营造工程的标准化,由官方编纂出版了营造工程的专书《营造法式》,只是宋代的建筑实物今天基本上已不存在了,尤其是单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不可考。《清明上河图》画卷内的建筑多较为朴素,没有皇宫大院,皆为两层以上的酒肆、食肆、店铺,很有天子脚下不敢造次的味道,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民间的真实空间。从茅茨、草寮、凉棚到较隆重的城楼依次出现,北方流行的梁架式建筑结构也因时制宜地施用;屋顶的坡度及比例亦显示出当时防水材料已臻成熟,用不着以急陡的坡度把雨水排放出去。此时建筑的另一特点是木结构连接处使用的“勾头搭掌”、“螳螂头”等是较之隋唐时期更复杂的榫卯结构,由于隋唐时期连接处多使用“半榫”,一遇到大风和地震时,榫卯处容易松动,所以宋代的工匠改变了部分传统建筑中的榫卯使用方法,使用《营造法式》中的“耦批搭掌、萧眼穿串”的式样,更加结实耐用,遇到自然灾害时更大程度地保证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画中的家具,由于画中表现的主要是街景,我们只能在茶居酒肆内见到简单的台椅,这在今天依然流行;较华丽的几把交椅,如王员外旅邸房间内交椅、赵太丞家中交椅都很显眼地摆放在那里,这种草原民族带来的中国坐具,在宋代很快就成为民间的寻常家具了。宋代的靠背椅也是多种多样,有比例修长的,有香料铺里复式样式的,即简约还很符合人体结构,坐着非常地舒适,可纠正人们不良坐姿,防止驼背。所以至今硬木家具依然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此外在建筑与家具中间还有一种代步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传统结婚礼仪的一种文化符号,那就是“轿”,它被形容为可以“住进去”的家具和“扛得动”的建筑。你看画卷中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在嫩柳初绿的道上,一富户十数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顶上插有杨柳枝条,十分体面。展现了清明时节踏青远足的情景。“轿”其实并不是宋代发明,只是原本北方的牧马场已落在契丹人手中,又由于国防征用,马匹吃紧,运输基本上应用牛马骡驴。所以能骑马的的应该都是官员或身份特殊的人,宋代也因此出现更多的人力抬轿,为那些皇家专用或年老功高的官员受朝廷体恤所享用;传统嫁娶用轿的俗例便是从这个时候流传下来的。

  宋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简约朴素、返朴归真的文化在建筑家具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