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影响高品质生活的慢性疼痛(一)

发布日期:2017-03-10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种身体上的疼痛,有的疾风骤雨而来,去的不留痕迹;有的却慢慢蚕食身体,长久妨害我们的生活质量。

  •   1.慢性疼痛定义

  所谓慢性疼痛是指:疼痛时间超过3~6个月,期间疼痛可以是持续性隐痛,也可以是在持续存在的基础上阵发性加重。疼痛症状表现多种多样,几乎可以涉及身体的任何一个系统及器官,其中骨骼肌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同时老年人发生慢性疼痛的概率要高于青、中年人。

  随着人体器官的衰老,一份针对骨骼肌疼痛的调查表明:在肩、背、胯、膝、其他关节痛及关节僵直醒后疼痛6项症状的发生率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较高,疼痛症状的强度也比较突出。

  •   2.疼痛程度分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疼痛程度划分为5度:0度:不痛;Ⅰ度:轻度疼痛,为间歇痛,可不用药;Ⅱ度:中度痛,为持续痛,影响休息,需用止痛药物;Ⅲ度:重度痛,为持续痛,不用药不能缓解疼痛;Ⅳ度:严重痛,为持续剧痛并伴有血压、脉搏变化。对于疼痛的强度评估,可以采用疼痛强度的评价量表,包括视觉模拟量表、语言评价量表和数字评价量表等。

  针对老年人的慢性疼痛评估,应该采取多种方法,筛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估结果,进而指导诊断和治疗。

  •   3.慢性疼痛的影响

  根据调查显示:老年人慢性疼痛主要受到营养状况、慢性病、心理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慢性疼痛进一步作用于自身,反作用于这些方面,加重影响,易形成恶性循环。日常生活中,慢性疼痛会进一步加剧老年人的心理影响,造成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往往身体疼痛程度越高,老人越容易陷入悲伤或沮丧的情绪。

  身体活动的受限和步行能力的下降,往往也可以给患有慢性疼痛的老年人带来严重影响,如在穿衣、提物、收拾房间等方面,造成行动不便,严重者甚至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老人的步行能力也会因为慢性疼痛而出现障碍,往往造成社交和活动范围的缩小,与人沟通谈话的的兴趣减弱,以及运动能力的丧失。同时,慢性疼痛也容易造成睡眠障碍,甚至会形成难以入睡或是睡眠中断等情况。

  •   4.慢性疼痛的自我应对

  由于老年人对于身体的慢性疼痛认识较少,多数人认为慢性疼痛是身体机能老化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就此忽略疼痛这个最直接的因素,更多的关注其他症状,如肌肉酸胀、下肢麻凉等情况。同时在治疗慢性疼痛时,老年人往往会自行选择服用镇痛药物,虽然时效性佳,但是往往存在使用不规范、不恰当的情况。另一种缓解慢性疼痛的措施为自行卧床休息,调查显示卧床是老年人使用频率最高的应对慢性疼痛的方式。但是这个方法容易造成病情延误或是加重的情况。

  针对慢性疼痛,选择正确的缓解治疗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保证自身健康安全。(未完待续)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