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北京老字号药店——鹤年堂

发布日期:2017-08-26

 

    北京鹤年堂于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在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大街成立,至今已有 600多年的历史,比创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同仁堂还要早264年。鹤年堂在明清两朝为皇宫配制药膳、养生酒、茶等养生用品,北京素有“丸散膏丹同仁堂,汤剂饮片鹤年堂”的说法。

  1999 年,鹤年堂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鹤年堂的创始人丁鹤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族,武昌人。他出身元朝望族,祖父是北京有名的饮膳大师。他从小耳濡目染,精通养生学。丁鹤年不仅医术高明,还精通诗词歌赋,著有《丁鹤年集》。明永乐三年,他来到回族人聚居的北京牛街地区,在阿訇和回民朋友的帮助下,在牛街地区的繁华地段菜市口开办了以养生药品为主业的鹤年堂药铺。

  《北京市志稿》记载,“本市药业,鹤年堂以精制饮片著名,其炮制皆遵古法”。据在鹤年堂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邱师傅介绍,鹤年堂的饮片一直采用道地药材,而且经过严格的炮制加工,谨遵古训,丝毫不得马虎。如鹤年堂所用的金银花须购于河南,花嫩,不开朵,尖硬;制作法半夏经过清水、石灰、矾、甘草、生姜等七道工序炮制,需49 天方能全部完成,制成后晒干,内外均黄无杂色;白芍只用杭白芍,要粗细均匀方能使用;泽泻均选用中个的,特大、特小或多炸芯者不用;黄芪则选用内蒙古和外蒙库伦产的绵黄芪,切成斜片,其根粗,黑心部分不用;郁金、清半夏、元胡、天麻等药材,都要切成极薄片,以利于煎煮;熟地、山萸肉、何首乌等,用黄酒反复蒸制,蒸至内软糖心为度。

  鹤年堂制药因坚持“精选上品”和“精心炮制”,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清朝皇族和喜吃滋补药品的南方人多在鹤年堂买药。鹤年堂的药材饮片采用分别包装的办法,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顾客把药抓回去,可对照说明查对。每年春秋两季,鹤年堂都派人赴河北省祁州(今河北安国县)采购名贵药材。

  鹤年堂的名声不仅源于其高品质的药材,更因其与多位名人的趣闻轶事。

  严嵩在沦为奸臣之前,以文章书法闻名于世,恰巧住在鹤年堂边上。这时的鹤年堂当家人是曹蒲飒,也是个书法爱好者。严嵩偶染小恙,来鹤年堂看病时,两个人谈文论画,相谈甚欢,曹蒲飒邀他留下墨宝,严嵩挥毫写下“鹤年堂”三个字,字体苍劲,颇有神韵。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率军征战归来,最先拜会的地方竟然是鹤年堂。原来,在征战中,兵士们难免刀枪之伤,再加上南方沿海地区气候湿热,时时受到瘟疫的威胁。鹤年堂为戚家军送去了精心研制的“白鹤保命丹”等急救药、刀伤药和避瘟药,挽救了许多将士的生命。为表示感谢,戚继光特地登门拜访,写下“调元气”、“养太和”的牌匾送给鹤年堂。可惜的是,牌匾在文革中不知去向。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大家松阳仿当年笔意写成的。

  变法先驱谭嗣同也与鹤年堂有一段悲壮的故事。谭嗣同常到鹤年堂看病,与当时的掌门人王保新相谈甚欢,成为至交好友。后谭嗣同变法失败,被押往菜市口斩首,王保新为尽兄弟之情和民族之义,拿来麻醉剂希望减轻他的痛苦,谭嗣同虽然没有接受,选择慷慨赴死,但仍很感激王保新的情义。谭嗣同死后,王保新料理了他的后事,将砍下的头颅缝合归位,运回谭嗣同的老家。

  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这个传奇的故事还与鹤年堂有关呢。王懿荣偶患疟疾,请大夫为其开处方,其中有味药叫“龙骨”,找了许多药铺都买不到。后来,有人建议他到菜市口的鹤年堂试试,果然在这里买到了。王懿荣在查看买来的龙骨时,发现上面刻有古文字,经过研究,他确认这是商代的文字,即“甲骨文”。如此说来,甲骨文的发现也有鹤年堂的一份功劳。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