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卫生用具——剃头挑子

发布日期:2017-09-05

   

剃头匠与剃头挑子                                                         唤头

       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叫“剃头挑子一头热”,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另一方不愿意,就是一厢情愿的事。这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用此来比喻,非常形象。那么这句话是怎么一个来历呢?

  追本溯源,这还得从清朝说起,清朝男人的发型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梳成一条辫子,这是遵照满人的习惯而来的,表示满州人入主中原后,各族人对满人的臣服。但这种发型要有专人来打理,当时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理发的师傅就称为“剃头匠”了。他们最基本的技术就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刮胡须和头、面,以及颈肩部的按摩。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分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

  光有技术还不行,还要有工具,剃头挑子也就应运而生了。剃头挑子上都包括哪些东西呢?主要给它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这些东西都置备齐全了,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出门还要使用一种“唤头”,来招呼客人。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是剃头匠走街串巷时独特的一种叫卖声,老远人们就知道剃头的来了。

  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

  “剃头挑子”的这种模式,随着民国以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而终结,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简单便捷的生活方式,“剃头匠”改称为“理发师”,各个城市陆续都开设了理发店,但过去的“剃头匠”仍然没有失业,只是称呼变了,他们服务的主要对象已经转为老人和孩子。如今,在大街小巷还会看到类似的个体理发者,但很多人都只是背着一只布包或箱子,里面除剃刀、布单、剪子、磨刀布、木梳、镜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发推子。至于水盆、板凳、火罐一类的“大件”,则基本不再携带,既方便了自己也为顾客节省了时间。现在代表那个时代的“剃头挑子”已很难见到,早已成为民俗文物供博物馆收藏。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