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汉代医生的书房——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探秘

发布日期:2017-10-30

 

老官山汉墓现场图                             老官山汉

  2012年7月,成都金牛区的地铁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处西汉时期的古墓,4座墓葬出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62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的竹木简牍。其中,3号墓出土的竹简都是未见于史籍的医书,可能是汉代一位职业医生的藏书,备受医学史研究者关注。有学者称,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医书。近日,这批竹简及相关文物初步整理完成,让我们来一探究竟吧!

  老官山3号墓出土的医学竹简共计920余支,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考古人员通过红外扫描,破解了部分内容。这些竹简属于10部未见于史料记载的医书,经初步整理,定名为《敝昔诊法》、《诊治论》、《六十病方》、《诸病一》、《诸病二》、《十二脉(附相脉之过)》、《别脉》、《刺数》、《五色脉诊》、《医马书》,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及兽医学等,其中最受瞩目的便是失传已久的扁鹊学派的经典医籍。

  在老官山汉墓医简中,“敝昔曰”多次出现,研究者认为,这是“扁鹊”的通假字,医简应属于扁鹊学派的医书。扁鹊以诊脉闻名,医简中的《五色脉诊》详细记载了通过脉象观察病痛的方法,如“心气为赤色,肺气为白色、肝气为青色,胃气为黄色,肾气为黑色,故用五脏气色……”通过对脉象的观察、诊断即可找准病症,这正是扁鹊学派脉学理论的显著特点之一。据《史记》记载,扁鹊周游列国,四处行医,后来死于秦国。学者推测,扁鹊死后弟子继续行医,往后的几代弟子可能从秦国到了蜀国,最后在成都定居。东汉时期广汉地区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生都是扁鹊学派的继承人。扁鹊在医学史上是个有争论的人物,甚至有人认为他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因为并没有扁鹊所著的医书流传下来。如果这批医简确认是扁鹊的医学理论,那么意义相当重大。

  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从时间上介于马王堆汉墓医书和《黄帝内经》之间,既涉及病机,又有症候、治疗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各方面,学术价值极高。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表示,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大部分巫医不分。老官山医简的药方有不少是多味药剂的复合方,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说明中医已经走向独立发展的轨道。

  除了珍贵的医简外,3号墓还出土了一具精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具人像高约14厘米,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脉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心”“肺”“肾”“盆”小字,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与墓葬出土的经脉医书相对照,对解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