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汉医认许证》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8-01-08

  近日,中医药博物馆举办了中医证书、教材、杂志专题展览,数十件珍贵的民国和建国初期中医师毕业证书、结业证书、开业执照及教材、杂志亮相四层中国医学史展厅。其中,有一张《汉医认许证》与众不同。一般中医证书都写“中医”或“国医”,这张证书却写作“汉医”。再看发证的日期,“康德四年”,既不是中华民国纪年,也不是公元纪年,究竟是什么年号,又是哪一年呢?仔细端详一下,证书的四角有四个小字,揭开了这张证书的奥秘,“满洲帝国”,原来这是一张伪满洲国颁发的中医证书,康德是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年号,康德四年为1937年。

  20世纪20-30年代,在国统区,中华民国政府正掀起歧视、限制中医的浪潮,而与此同时,在日本人控制的伪满洲国,中医的命运又如何呢?

  日本是亚洲最早接触并认可西方医学的国家。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采取了与中华民国政府如出一辙的限制、打压中医(在日本称为“汉方医”)的政策。在其所占领的中国台湾和东北地区,日本人也将取缔中医作为文化殖民的一种方式。1934年,伪满洲国政府下令中医改称“汉医”,正是日本侵略者“去中国化”的策略之一,这也是这张馆藏证书标题为《汉医认许证》的原因。伪满洲国政府规定,除原持有中医资格证者暂准行医外,不再批准新的中医开业,企图使中医自生自灭。然而,东北地区医疗卫生的现实情况使日伪不得不改变了取缔中医的初衷。据1935年日伪政府组织的调查,东北地区的西医总计2497人,汉医总计10317人,西医数量严重不足,而中医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也更受广大民众的认可。日俄战争后,大量日本人移民东北,在哈尔滨霍乱大流行时,日本人的病死率高于中国人,日伪政府调查发现,这与中国人使用中草药有关。据说,日本统治者还曾实际考验中医的疗效。他们逼迫东北著名中医马英麟到新京(长春)的粹华医院进行诊疗。有一名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经日本外科医长确诊,准备开刀,但称吉凶不保。患者不同意,要求马老治疗。马老用中药治疗,一剂痛减,二剂痛止,三剂痊愈。日本医长检查属实后大为震惊,承认中医确有独特的疗效。这些事例使日本人重新认识到中医的价值,也意识到废止中医药不利于笼络占领区的民心。于是,他们改变了对汉医的管理,伪满民生部保健司提出了“实施西洋医学、汉法医学二体制”的政策。1936年,伪满国务院颁布了《汉医法》,规定“欲为汉医者,须实地学习汉医术 5年以上,且经汉医考试及格,受主管部门大臣之认可,方准许行医”,这也就是馆藏证书中提到的康德三年发布的敕令。伪满洲国的汉医考试,西医的内容占有很大比例,对于中医师来说,考试的难度不言而喻。据《吉林省志》卷40《卫生志》记载,康德四年(1937年)302名医师应试者中,合格者只有6名,这张伪满洲国的《汉医认许证》可谓弥足珍贵了。

  在此之后,在东北地区中医界的不懈努力和斗争下,1941年,经伪满洲国民生部批准,“满洲中央汉医会”成立,标志着日伪承认了中医的地位。同年,为提高中医素质并吸收具有一定西医常识的中医,弥补医师的严重匮乏,政府制定和颁布了 《汉医考试令》和 《汉医考试令实行细则》,细化了汉医考试内容和各项要求。汉医考试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分为理论考试,包括汉医学和洋医学;第二部分为临床考试和中药鉴定的实践技能考试。理论考试中,中医学部分有诊疗学(以内科、妇科、儿科为主)和汉药学,洋医学部分有解剖学、生理学和防疫学。为应对考试并提高中医业务水平,中央汉医会在各地组织了汉医讲习会,组织应考中医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学习,以《医宗金鉴》、《本草备要》、《温病条辨》为中医教材,又编写了《简明解剖学》、《法定传染病提要》等西医教材,聘请各地著名中西医授课。自此之后,参加汉医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通过率也有了提高,通过汉医考试取得行医资格的渠道比以前更畅通,也为东北地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