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水源环境——养生环境之三

发布日期:2018-01-15

  

  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水质的好坏、水源的清洁与否,都和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二千多年前起,我国已有定期进行淘井、修井和清洁井水的措施。《管子》里明确地记载:“当春三月,……抒井易水,所以去滋毒也。”《后汉书·礼仪志》载:“夏至日浚井改水,………可以去温病。”这些措施对于维护井水的卫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唐·敦煌壁画:栏护水井图(800)

  在历年出土的文物中,有为数不少的古代陶井圈、井栏等。1972,从嘉峪关新城汉代墓清理出一批画像砖,其中有一块画像砖的画面是左方有一水井,右方有两个妇女抬着一副置有水缸的架子,她们正朝着水井走去,准备抬水。另外,还有一块画像砖的画面上,有用朱红书写的“井饮”两字。这些文物的发现,更可证明我国人民饮用井水的悠久历史。

  公元1世纪王充在《论衡》中写道:“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地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硷,用须煎滚,停一时,侯硷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

《茶经》

  我国最早把水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的是唐代的陆羽,他在《茶经》里写道:煮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说:“江水取人远者不上”。现代研究证明,山水含钠,镁离子较少,且很少污染,故最宜饮用。江水则较复杂,井水矿化度较高,皆非理想的饮用水。尤其是城市附近的江河水往往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致水质污染。故“江河水取人远者为上”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食物本草》甘泉水

  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水质的成分,是根据水源所在地点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对人体的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记载,书中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 即长期饮用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如碘)或含某种过量化学物的水,会导致身体畸形或病变。所谓瘿病,在中医学上主要是指甲状腺肿。据科学实验证明,在饮水与食物中长期缺乏碘质的情况下,往往会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疾病,同样这种病多发生于水源中缺乏碘质的高原或山区的居民,所以又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所谓尰,是脚肿的疾患;躄是瘸腿。在长期饮入含有某种过量的化学物或不正常的水之后,易引起身体发生某种畸形或病变,这在现代科学中也得到证明。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污水污染水源,可引起肠道传染病流行。水体遭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后,通过饮水、食物链的形式可使人群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如水俣病就是由于工厂排放废水,使有机水银经过海生物分级浓缩,最后在人体累积至一定程度而发病。也就是说长期摄入富集有甲基汞的鱼贝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疾患,为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鱼村发现而得名。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视野缩小;重者例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发病起三个月内约有半数重症者死亡,怀孕妇女亦会将这种汞中毒带给胎中幼儿,令幼儿天生弱智。

  实践证明,把水煮沸也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消毒方法。宋代庄绰的《鸡肋编》说:“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就是说:即使是普通老百姓,在出门路途中也一定要喝煮开过的水。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