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卫生环境——养生环境之四

发布日期:2018-02-10

东汉 · 箕帚俑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老百姓从事清洁大扫除活动的记载,例如甲骨文中有这样一条卜辞:“庚辰卜,大贞,来丁亥寇帚。”这条卜辞的意思是,在庚辰那天进行占卜,要求人们在丁亥日进行一次清扫活动。解放前民间流传的黄历中,也经常记载某某吉日,“宜沐浴,宜洒扫。”反映出古代人们已把清扫活动作为日常生活制度了,“春秋不扫地,夏天要拉痢,冬天打扫尘,春天不病瘟”,这优良习俗至今仍为我国人民所遵循。我馆馆藏一件汉代的“箕帚俑”(约公元前206—220年的遗物),女性;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扫帚,形象十分生动。

秦 · 五角形地下排水管

  秦汉时代,我国已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都城规模比前代更加宏伟,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各种下水道,有圆形的、有方底尖顶形的条条块块等等。在西安三桥镇秦代阿房宫遗址上发掘到的陶质下水管道,呈五角形,管长68厘米,通高46厘米,宽43厘米,管壁厚7厘米。这种造型结构,比之于方形的更能承受路面的重力。据计算,上面呈菱形的水管与同样大小的四方形水管比较,所承受的力近似5比3,表明那时已经按照建筑原理设计下水道,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当时人民已发现积存污水会致人疾病,要排除污水以保障人体健康。如宋代《养生类纂》引《鲁般宅经》说:“厅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同书又引《琐碎录》说:“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根据这些记载,说明古人对污水处理,基本上是从卫生学角度来考虑的。

  隋唐时代,当时的城市建设和卫生设施,较前代更加进步。唐代的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的都城,整个城市的设计布局,合理整齐,皇宫、百官的衙署、住宅、市场都分区设立。当时,把外廓城规整地划分为108个坊(居民区),王室所占的宫城和国家机构所在的皇城,位于北部正中,整个长安城不但街道宽敞,两旁还栽种整齐的树木,街道两侧普遍建有排水沟。从发掘到的朱雀街的排水沟来看,沟宽3.3米,深达2.3米。考古工作者又在东西两市的巷道下面,发现有砖砌的排水暗沟,这些暗沟最后都通向大街两侧的明沟。唐代长安的城市规划及卫生设施,在世界古文明史上无疑是领先的。

  城市中粪便、垃圾的处理,是现代城市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先进的范例。

东汉 · 猪圈厕所

  古代把厕所称为厕、溷、囿,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厕,清也”。秦汉时期出现了带猪圈的厕所,即建造时把厕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让粪便由此落入其下的猪圈,供猪食用。猪圈与厕所合一的生活习惯,使得两个污秽处集中于一处,不仅减少了污染源,还更好地使其资源再利用。从而实现了人畜分离,迈出了人类如厕文明的第一步。(以上图片都来自馆藏)

民国 · 掏茅厕人图

  在管理粪便垃圾方面,南宋人民也为后世树立了先进的榜样。据《梦梁录》记载,当时南宋的都城临安(杭州),有专门以清除粪便为业的清洁员,称之为“倾脚头”。他们定期向居民索取少许费用,每天负责清除各家各户的粪便,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方便。临安城内还有“倒泔脚”的人,他们专门搜集各家的剩菜残羹,把倒来的泔脚集中起来饲养家畜。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