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华北函授医学之首创者——天津国医函授学院

发布日期:2018-02-28

  在中医药博物馆中国医学史展厅举办的民国和建国初期证书、教材、杂志展中,有一张天津国医函授学院的毕业证书,下面的展柜中,还陈列着几本天津国医函授学院编写的教材,这些历经沧桑而泛黄的证书和教材,向我们讲述着华北函授医学之首创者——天津国医函授学院的历史。

  我们先看这张毕业证书,它是一位籍贯山西潞城,名叫王忠义的学生在十九岁那年从天津国医函授学校本科毕业取得的证书,颁发时间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盖有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和校长尉稼谦之印。

  再看展柜中展出的教材,共有7册,分别是切脉学、伤寒科、温病科、妇女科、时疫科、药物学和生理学,封面右侧写有“天津国医函授学院编新国医讲义教材”两行字,左侧写有院址“天津英租界三十二号路义庆里八号”及“院长:尉稼谦”,并注明“专发学员功课,非卖品”。

  尉稼谦是天津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曾师从名医施今墨,还曾担任中央国医馆河北省分馆董事、天津国医学术研究会会长、天津医药合作社社长,可谓民国时期天津中医界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英租界义庆里八号是尉稼谦的诊所,也是天津国医学院的院址。1930年,尉稼谦联合津门名医,筹建天津国医专修学院,次年正式开办。学校以函授为主,华北医学教育函授制度之首创者。学校开办短短几年,学员遍布全国,尉稼谦还在山西、北平、济南、广东等地设立办事处,以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天津国医函授学院的学制灵活,无医学基础者入普通班,一年毕业,有医学基础者如速成班,可提前毕业,也可仅购买讲义自修。凡学费邮费杂费证书费印花费一律免收,只收取教材印刷费,大大减轻了中医学习者的经济负担,降低了中医学习的门槛。

  作为函授教育,没有教师面授,教材当然是重中之重。天津国医函授学院自主编写了24册中西各科教材,分别是《药物学》(3卷)、《小儿科》(3卷)、《妇女科》(3卷)、《杂病学科》(3卷)、《伤寒科》(2卷)、《温病科》(2卷)及《生理学》、《时疫科》、《切脉学》、《临证实验录》、《外科、眼科合订册》、《内经病理新论科、望色科、闻声科、问症科合订册》、《咽喉科、国药丸散膏丹配制法合订册》、和《花柳科、解剖科、正骨科、按摩科、精神科、针科合订册》各1卷。我馆所藏教材共23种,缺最后一种。从教材的内容体例来看,基本涵盖了1937年国民政府公布的《修正中医审查规则》中的中医考试科目范围。每册教材篇幅不长,内容简明扼要,在阐述中医医理的同时兼取西医之长,符合函授教育的性质和民国中医教材汇通中西的特点。这套教材在当时有很大影响,1937年3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中医委员会与教育部拟定全国中医教学规程,还曾专函尉稼谦,“特别甄采天津国医专修学院现行课目表及讲义”,以为编制全国国医学校通用课目参照之用。

  民国时期的中医函授教育尽管学时较短,内容亦不够深入,难与正规大学教育媲美,但在民国时期政府歧视、打压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经费不足,中医院校屡遭取缔的背景下,仍不失为对中医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尉稼谦开办天津国医函授学院时,还只是一位24岁的青年,他对中医发展抱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令人感慨和赞叹。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