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代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发布日期:2018-07-03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著名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将这句诗洋洋洒洒地用行草书写在药罐上是再合适不过了,此为清代磁州窑药罐,高:15.2厘米,腹径:14.6厘米,底径:8.8厘米,现收藏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物馆里。

  诗中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隐逸云山,远离喧嚣浮躁的闹市,与青松为伴,与童子相依,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他的那种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这种含蓄的诗文表达方式常常被书写在磁州窑的瓷器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陶瓷装饰。

  文字的表达是磁州窑陶瓷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金、元时期在陶瓷装饰上的又一主要特征。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大环境的关系,使大量有才华的知识分子隐居山林,散落民间,使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学艺术形式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在陶瓷装饰上书体多为行草,大多字体遒劲,结构严谨,运笔有力,一看便知必须是具有相当书法功底的匠师才可一气呵成书写的。书体装饰的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有唐诗、宋词,吉语警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内在情感、审美趣象。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还收藏一方金代八角形瓷枕,长:4厘米,宽:1厘米,前高:8.5厘米,后高:3厘米,是在1988年磁县冶子村出土的,枕面就书写着苏东坡的《如梦令》词:“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这首词是苏东坡晚年写成的。是对当年被贬职时躬耕田野生活的回忆。在苏轼的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如此殷切。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在城东门外垦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苏轼的号也由此而来。由于在此耕种达五年之久,因此苏东坡对黄州的东坡怀有深厚的感情。后来回到京都后,经常忆起在黄州的日子,这首《如梦令》就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尽人皆知,而且他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也有很高的造诣,人称“儒医”。医学著作有《苏沈良方》留传至今。

  

  在邯郸市博物馆还收藏着几个保存完好的药罐,如“木香顺气丸”、“神芎丸”,字体斜着书写在药罐上,字体少的两边还用牡丹花、梅花点缀,整体布局舒朗有致,赏心于人。另有一件是私人收藏的晚清民国时常用的霁蓝色釉的药罐,为了将字迹更突出,在蓝釉上施了一层磁州窑常用的白色化妆土,上书“仁林药材局自制”字样。这些药罐一般都是当时药铺定烧的产品,书写着各种各样药名的药罐,它们在柜台上整齐的摆放,什么药一目了然,为药铺带来了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人们再闻到从药罐中散发出的阵阵药香,药未吃病就先好了一半。陶器贮存药物和煎蒸药物的良好习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但那时只是单味药,没有复方药,更没有成药。到了宋代,王安石于熙宁九年(1076年)在京城开封创立了一所太医局卖药所(又名熟药所),专门出售成药和中药饮片,由于成药比生药更便于医生和病人掌握使用,这是我国医学的一大进步。那么成药出现了,宋代又是瓷器繁荣时期,所以宋元时期瓷质药罐也就应运而生了,瓷器贮药,置久而不易变质;用它来煎药,也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其好处明显优于铜、铁等各类器皿。但瓷器易碎,保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所以这些坛坛罐罐在当今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酒文化、药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陶瓷的运用更是十分广泛,比如盛接小便的溺器虎子、讲卫生的唾盂、吃饭用的饭碗,都是陶瓷用品,其优点是釉面光洁,容易洗刷和不易沾污,这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清洁卫生类文物,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在卫生习俗方面的追求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对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都大有裨益。它们在疾病防治和身体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获得中外人士的共识,迄今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卫生作用。

  磁州窑文化与中医传统文化如影随形,都是伴随着风雨坎坷一路走来,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过,但他们始终追求炉火纯青的境界从未改变过,它以不息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我们欣幸这些历久犹新的文物留传至今,为我们在当今太多浮躁的世界里开启了一扇门,引领我们进入宁静祥和、脚踏实地的胜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