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藏医尿诊法

发布日期:2018-08-03

  

  《四部医典》挂图中的尿诊

  在临床诊断中藏医用望、触、问三诊综合诊断疾病,望、触、问涵盖藏医诊断学的全部具体内容。其中望主要包括舌和尿,触主要为脉,问主要为病因、症状、饮食等的问诊。尿诊是藏医最具特色的传统诊断手段之一,属望诊的范畴。纵观世界的各种传统医药,藏医尿诊是描述最为细致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观察尿色、尿的蒸汽、气味、漂浮物、浮皮等,并用竹竿搅动尿液以察看尿液的气泡变化。尿诊是藏族对饮食物在体内的消化和转变的独特认识和长期在高原环境实践下总结出的一套诊断体系。

  藏医尿诊系统记载于《四部医典》,距今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基层,广大农牧民及群众由于交通、农忙、经济条件的制约不能亲自前来及时就诊时,常带来一杯患者尿液让医生观察分析,医生通过细致的辨析诊断后,以此开出处方,让家属拿药回家治疗。

  现今尿检已是现代各级医院最常规的检验手段之一,而且已发展到先进的显微技术和数字阶段,但传统尿诊仍无愧是藏医临床最具特色、最为简便、最为有效的诊断手段,于2008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尿诊前的准备

  一般在验尿前一天晚上,不应饮酒或酪浆汁、茶水等,以免影响尿液色泽或稀释尿液。若前晚多食肉脂之物,也会导致尿液浮皮较厚,影响对病情的正确判断。起居上应禁房事,勿熬夜、过劳,并保持良好的心情。

  尿样标本的采集,藏医认为上半夜离饮食时间较近,尿液受饮食影响大,所以不能用于尿诊。同时,由于古代藏区的条件限制,尿诊时主要依赖自然光线照明,为了准确和及时观察尿液的各种特征,尿诊时间既要距离尿液采集时间最近,又要光线适宜,因此,藏医学认为,应采集后半夜或早晨第一次排出的尿液,早晨太阳初升之时,是尿诊的最佳时间。

  采集尿液的容器应以透明、洁净,不改变尿液色泽为宜,如白色瓷碗、透明玻璃杯等。

健康人的尿液

  正常人的小便,在刚尿出还热的时候,尿液清澈见底、颜色淡黄、质地稀薄,一般无特殊气味,或只有轻微的臊味。

  尿液表面逸出的蒸汽不大不小,蒸发的时间长短适度,一般在 10 分钟以后即不再有蒸汽,表面浮沫(藏医称为脂玛)极薄。待蒸汽散尽后,尿液逐渐变冷,尿液表面似从周围向中心收缩,尿色不变。尿液表面的泡沫,多为稍小的泡,大小均匀,尿液中无漂浮物。特别应注意的是老年人或隆性体质者尿液略有青、淡;青壮年或赤巴体质者略呈黄色,童尿或培根体质者略呈白色。

  

疾病状态下之尿液——“三时九诊”辨尿诊病法

  三时即观察尿液在冷却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按尿液冷却的不同时间分为热尿期、温尿期、凉尿期。九诊为每一时期所具体观察的内容,即第一阶段观察尿色、蒸汽、气味、泡沫;第二个阶段观察沉淀物及浮沫;第三阶段观察尿液的变化时间与变化情形,以及变化后的色泽。

  阶段

  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诊断疾病

  热尿期

  蒸汽

  蒸汽大

  热病

  蒸汽小、时间短

  寒病

  颜色

  清稀

  龙型病

  黄色

  赤巴型病

  白色

  培根型病

  气味

  臭味大

  热病

  无臭味或臭味小

  寒病

  有食物的气味

  消化不良

  泡沫

  大,青

  龙型病

  小,有红黄色

  赤巴型病

  似口涎

  培根型病

  温尿期

  沉淀物

  似羊毛

  龙型病

  似棉花团

  赤巴型病

  絮状似马毛

  培根型病

  似空中的云状

  肺病

  似散沙状

  肾脏病

  浮沫

  浮沫厚

  热病

  浮沫薄

  寒病

  凉尿期

  变化时间

  蒸汽未消而变化

  热病

  蒸汽消失且变凉

  寒病

  变化情况

  从边缘开始发生变化

  寒病

  从底部开始发生变化

  热病

  搅后回旋

  尿液稠

  热病

  尿液稀

  寒病

  

  注:

  藏医学中的“风”(译作“龙”或“隆”),大致相当于中医的“气”和“风”,被认为是推动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

  “胆”(译作“赤巴”),大致相当于中医的“火”,是推动脏腑进行机能活动的热能。

  “津”(译作“培根”),大致相当于中医的“水和土”,具有人体必不可少的运化食物与调节水液等等重要作用。

  风胆津合称为藏医的“三因”,共同承担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活动。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风胆津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相对平衡时,人就产生了疾病。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