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新安医学名家——汪昂

发布日期:2018-08-28

  

  汪昂(1615-1694年),字讱庵,初名恒,安徽休宁县城西门人,他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医学理论研究和著书立说,从而著有大量医学科学普及书籍,盛行于世,成为一代新安医学名家。

  《医方集解》

  汪昂在长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为古代医方注释的书很少,给初涉医门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医方难以掌握。于是,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汪昂68岁时写成《医方集解》。

  《医方集解》全书六卷,分21门,共收入正方370余方,附方490余方。此书博采古书,既吸收了宋代陈无择解释仲景之书以及明代新安医家吴昆《医方考》等书之优点,又结合了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先解释受病之由,次说明用药之意,分别宜忌,唯求义明。《医方集解》刊行之后,迅速流行全国,1935年被曹炳章先生编入《中国医学大成》,全国中医高校将其列为参考教材。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汪昂在学医过程中,深感《素问》、《灵枢》为医家必读之经典。于是选录《素问》、《灵枢》主要内容(不包括针灸)加以条析,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9篇,酌取各家学说予以简注,编成《素问灵枢类纂约注》2卷,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刊行。他认为《素问》治兼诸法,文字重于说理;《灵枢》偏重于针灸、经络,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体现于术数。因此,所辑各篇原文以《素问》为主,《灵枢》为副,但对精要内涵,大致予以赅括,增强了系统性。

  《本草备要》

  汪昂在普及本草学、方剂学著述方面,尤有突出的贡献。于康熙三十三年( 1694)辑成《本草备要》。全书共分8卷,卷首列“药性总义”一篇,概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配伍、归经、 功用、禁忌及炮制大要。将470余种药物分为草部、木部、果部、谷菜部、金石水土部、禽兽部、鳞介鱼虫部和人部,分类介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其所入经络、功能及主治。以“十剂”宣、通、补、泻冠于首,以土产、修治、畏恶附于后,并对不少药物注明毒性、服法、饮食宜忌、采药时间、异名、功效及真伪鉴别等。另有附图400余幅。此书体裁新颖,颇具特色,选药精要,对临床最常用药物几乎赅括无遗,并且文字明晰流畅,便于记诵。此书是国内第一部普及性本草名著。《本草备要》1694年在国内广为刊行,总数有70余种版本之多。之后,翻印次数至少超过200余次之多,在当代临床类实用本草中影响最为深广。

  汪昂一生著作丰硕,除上述之外还有《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痘科宝镜全书》、《本草易读》等书。他著书立足于基础,着眼于普及,并讲究实用,文字流畅,通俗易懂,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科普及启蒙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