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河北博物院医药文物探秘(下)

发布日期:2019-01-25

  

       在上篇中,我们给大家留了一个小悬念,这个中山王墓出土的造型奇特,名字更奇特的陶器——“㼽”(shuǎng)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现在我们来揭晓答案!其实,它是搓澡用的工具,形状像块瓦片,上面还有刻划的纹路,可以更有效地清洁身体上的污垢。《说文解字》云“㼽,瑳垢瓦石。从瓦爽声。”“瑳”即“磋”,也就是打磨的意思。“爽”字的原意是明亮,搓完澡皮肤干净亮泽,这大概是古人把这种器具命名为“㼽”的原因吧。用㼽摩擦身体,洗去污垢,感觉一定十分舒服爽快,汉字的造字也是相当贴切了!

  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是河北博物院馆藏中的明星,其中有大名鼎鼎的长信宫灯、金缕玉衣,也有不少和医药相关的文物。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两座墓开凿在山中,随葬品丰富豪华,堪称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上篇说到的,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错金博山炉就出自这里。刘胜应该是一个对医术很感兴趣的人,他的墓中出土的医药文物有水晶制成的晶莹剔透的砭石,造型优美的铜手术刀,两端鎏金,中部饰有精美花纹的铜捣药杵,给危重昏迷的病人灌药的银灌药器,以及铜药量、铜药匙、铜漏斗等,而最为著名的则是金银针和医工盆。刘胜墓中共出土了4枚金针、5枚银针,其中金针保存完好,可分为3种:三棱形的锋针,用于放血;尖锐的毫针,用于针灸;圆钝的鍉针,用于点刺。而银针有不同程度的残损,其中有一枚与众不同,通体钝圆,是用来按摩的圆针。这些针具的形制可大致与《黄帝内经》中关于九针的记载相合,是针灸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医工盆是一个口径27.6厘米的青铜盆,口部和底部有修补痕迹,外壁距口沿3厘米以下铜色较黑,可能是隔水蒸药所致。古代医生多称为“医工”,汉代诸侯王国主管医务的官吏称“医工长”,这件医工盆为中山国内府所用,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自铭为医用的器具。正是由于金银针和医工盆的重要历史价值,在发现不久就被划拨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河北博物院尚保存有部分金银针和医工盆的复制品。我们博物馆的金银针、医工盆、灌药器就是委托河北博物院复制的。

  河北是商王朝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位于石家庄市藁城区的台西商代遗址再现了商代中期人们的生活场景,出土的文物在外行人看来貌不惊人,但在考古学者眼中却是震惊世界的发现,有些是我国乃至世界之最,如我国最早的铁器——铁刃铜钺,我国最早的手术刀——砭镰,我国最早的中药实物——桃仁和郁李仁,世界最早的酒曲实物等等。

       台西遗址出土的砭镰置于棺外一个漆盒里,应是墓主人珍爱之物。这枚砭镰外缘弯曲钝圆,内刃锐利,是3400年前的手术刀,用来切割脓疡。台西遗址中发现大量存于陶罐中的植物种子和果实,多属蔷薇科植物。专家认为,其中的桃仁、郁李仁皆为剥掉硬壳后储藏,已不能作为种子使用,且桃仁和郁李仁均有缓泻作用,不可作为食物,故推测为药用,或许是古人用来治疗便秘的天然药物呢!商人嗜酒之风为人们所熟知,台西先民不仅铸造了大量酒器,还建造了大型酿酒作坊,作坊里发现了成套的酿酒器具,有陶瓮、漏斗形器、尊、壶等,在一个残破的大陶瓮中,存有8.5公斤的灰白色粉末,经中科院微生物所分析,这些粉末是人工培殖的酵母。由于年代久远,酵母中的菌类已经死亡,仅存酵母残壳,是用来酿酒的酒曲。用曲来酿酒是中国特有的酿酒技术,《尚书·说命》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的记载,意为要酿酒,先要制作曲蘖。曲蘖指发霉的谷物,也就是酒曲。后来,曲用来特指发霉谷物,蘖用来特指发芽谷物,用蘖和曲制成的酒分别称为醴和酒。台西遗址出土的酒曲也为《尚书》的记载提供了实物佐证,证明商代的酿酒业已十分发达了。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