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中医成语故事——一窍不通

发布日期:2019-02-25

  

  一窍不通,本意为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可借此讽刺人的昏昧不明事理。出自《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纣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暴虐成性,把一些不合礼义的事情,如设置糟丘酒池、肉圃、炮烙、铸造铜柱虐杀诸侯等,当做取乐的事情。比干是纣王的叔父,见到这样的场景忠言劝谏,然而纣王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听信了妲己的话,要求比干剖出自己的心让大家看,以此来证明他的忠诚。孔子听到了纣王的暴行,感叹到:如果纣王的心窍通达,那么比干就不会死了。

  问题来了,心窍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中医理论将“窍”定义为人体五脏与外界沟通联结的桥梁。“人体官窍”包括“目”、“耳”、“口”、“舌”、“鼻”、“二阴”。《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五脏与人体诸窍联结形成一个整体。

  主血脉、主神志、在窍为舌,舌称为“心之苗”。《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因此,舌主司味觉和语言表达。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畅。

  为“华盖”,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因为鼻和喉咙相通,与肺相联结,是呼吸的门户,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

  (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统血,在窍为口,其华在唇。《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腔为消化道的最上端,第一时间与食物接触,脾的功能正常,则口味正常,食欲正常,同时脾(胃)对于水谷精微的受纳运化功能正常,则全身的气血充盈,唇色红润。

  主疏泻、主藏血,开窍于目,眼睛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人体视力的好坏,多依赖于肝气的疏泻和肝血的营养,才能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同时,目与五脏的关系,相较于其他的官窍更为密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后世医家基于此进一步研究讨论,总结出“五轮”学说。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开窍为耳及二阴(外生殖器与肛门)。《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而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分辨率较高。同时,肾与人体的生殖功能关系密切,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与肾的气化功能不能分割。

  人体官窍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关系密切,但凡有“一窍不通”则会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二者相互作用,窍以体为本,体以窍为用。

(中医药博物馆 张艺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