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二月初二风俗谈

发布日期:2019-03-11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农历二月正是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时节。自元代以后,人们才逐渐把二月二和“龙抬头”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与“龙”有关的风俗,其中,“二月二,剃龙头”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其实,二月初二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其中有不少都与养生、防病有关,寄寓着人们对新的一年身体健康,生活顺利的期盼。

  踏青与挑菜

  早在唐宋时代,人们便以二月二日为节日,孙思邈《千金月令》载:“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不病不老”。更为流行的是在这一天踏青郊游、采摘时蔬,称为“挑菜”。唐代李绰《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至宋代,人们还称二月二为踏青节、挑菜节。早春时节气温回升,春雨初落,在室内休养了一个冬季的人们趁着万物复苏,草木萌发的大好时节,出门郊游玩乐,既可锻炼身体,又可怡情养性,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驱虫防疫

  二月二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惊蛰意为冬季蛰伏地下的昆虫被春雷惊醒,纷纷爬出泥土,开始活动,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正是此意。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要采取熏虫、击瓦、照梁等等措施驱赶这些毒虫,保佑平安健康。

  煎饼熏虫是最常见的习俗。煎饼的原料各地不同,有用正月里剩下的年糕,称为祭余糕,也有用萝卜丝或豆芽和面摊饼,以油煎炸,用油烟熏床炕,将害虫熏走。由于萝卜丝和豆芽形似蜈蚣爪子,以之煎饼食用,更合除虫之意。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蛤无处藏”这条俗语说的是将过年祭祀时剩下的蜡烛点燃,照房梁和墙壁以驱散害虫。与之相似的习俗还有用筷子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或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还有的地方用木棒敲打房梁、瓦片和床沿。这些习俗意在用光亮或声音把龙唤醒,惊扰老鼠和虫蚁,使其四散奔逃,远离人的居处。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人们在二月二日用蔓菁(又叫芫菁、圆菜头,是十字花科植物)煮汤,洒遍屋内各个角落,谓之“禁百虫”。也有的村子集合村民,到各家门口,向院内洒米汤,意为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和厕所则用石灰撒成一条线,谓之除瘟。

  以上是种种用恐吓、攘除的方法驱散毒虫的习俗,有的地方则要“祭百虫”,用丰盛的祭品贿赂百虫之神,祈求身体健康,农业丰收。人们用陈年的粮食捏成各种动物和水果的形状,蒸熟后插在竹竿上,送到田边或祖坟,进献给百虫之神。

  这些形形色色的驱虫习俗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对于除虫防疫也确有积极的意义,是传统民俗中独具特色的卫生保健措施。

  饮食习俗

  二月二吃炒豆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风俗。炒豆的原料有的地方用黄豆,有的地方用玉米,也有把黄豆和玉米掺在一起炒的。做法是挑选个儿大饱满的豆子或玉米,先用糖水浸泡一段时间,晾干后放入锅中炒。炒的火候要掌握好,过了则有焦糊味,不够则没有脆香。人们将这种炒好的豆子称为“蝎子爪”,认为食用了炒豆之后可以避免蚊虫蛰咬。

  

  温州地区流行在二月二吃芥菜饭,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古时候,老百姓生活水平较低,饮食结构单一,再加上医药的匮乏,疥疮等皮肤病盛行,很难治愈。芥菜随处可见且价格低廉,富含叶绿素和多种维生素,常吃能够提高免疫力,对皮肤也有好处,故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河北的一些地方还流行二月二煎灯盏、吃枣花的习俗。俗语谓“二月二,吃灯盏,吃了灯盏不发眼”,“二月二,吃枣花,吃了枣花不长疮”。所谓灯盏是把黄米面加面粉蒸熟,搓成灯盏的形状,加捻,注入香油点燃。这灯盏在过年时点灯用,到了二月二就用油煎了吃。此时香油已经渗入面里,用油煎后外焦里粘,香味扑鼻。民间认为吃了灯盏眼睛不会发炎。枣花并不是枣树的花,而是把面搓成条,再绕着一个个红枣盘成花型,上锅蒸熟。老人认为吃了枣花可以一年不生疮,虽然不一定科学,却不失为一种香甜可口、独具特色的小吃。

  南方的一些地方有在二月二吃年糕的习俗,这年糕有个特别的名字,叫做“掌腰糕”。据说吃了掌腰糕,可以使人腰膝强健,能够胜任繁重的田间劳动。当地流行的一首打油诗中就讲到这种习俗:“二月二春正烧,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