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古代春游记趣(上)

发布日期:2019-04-03

  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春天是郊游的时节,在花红柳绿的景色中嬉戏玩耍十分惬意,于身心健康也颇有裨益,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交流的社交活动和陶冶情操的修身之举。

  初春的两个传统节日,清明节和上巳节,都有应景的春游活动,让我们和古人一起,走进明媚的春色中,享受春游的乐趣吧!

  清明节是前往扫墓祭奠祖先的节日,由于其时间在初春,正是万物萌发,花红柳绿之时,而墓地又大多位于郊野,人们在墓祭完毕后,会分食祭品或聚会宴饮,并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也有说法是古时的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为防止冷餐伤身,要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荡秋千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到了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最受女子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开元天宝遗事》中写道,每逢清明时节,唐宫中便会竖起秋千架,嫔妃宫女坐之,裙裾随风飘动,摇曳生姿,仿佛仙女从天而降,唐玄宗看后心醉神迷,把女子荡秋千称为“半仙之戏”,于是长安市民纷纷效仿,荡千秋也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 古时的秋千大多架设在树上,以两条绳索加上踏板组成。荡秋千是对平衡和协调能力的锻炼,还可以培养勇敢的精神,是十分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当身体随着秋千在空中飞扬时,积郁心情也随之释放,因此很多成人也喜爱这项运动。

 

  

 

  蹴鞠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运动,就是用脚来踢皮革做的球。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齐国,原是用来训练士兵的,后来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其中,是一种颇具趣味性的体育锻炼形式。唐宋是蹴鞠最为盛行的时代,杜甫《清明》一诗中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风俗同”的句子,可见蹴鞠和秋千已成为清明节的代表性运动。唐代出现了充气式的足球,球体变轻,可以踢高,也没有激烈的奔跑和争夺,蹴鞠由最初对抗性的军事训练项目转变为轻松的休闲娱乐活动,女子也可参与,不以射入球门为目的,而以踢高和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云“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绘出明媚春日里人们蹴鞠、荡秋千的愉悦场景,也可见踢球之高,竟能“屡过飞鸟上”,令人惊叹。

 

  

 

  清明节的名称取“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之意,此时天空明净悠远,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古时称为“鹞”、“纸鸢”,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流传已久。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就记载有清明时节京城男女们扫墓归来放风筝的盛况:“清明扫墓, 倾城男女, 纷出四郊, 提酌挈盒, 轮毂相望。各携鸢线轴, 祭扫毕, 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民间有‘清明放断鹞’之谚,为什么是“断鹞”呢?原来,在古代放风筝是带有一定巫术色彩的,目的是放掉身上的“晦气”。所以,古时人们将自己的灾病和烦恼写在纸鸢上,当纸鸢放飞升高之后,有意把引线剪断,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与苦闷都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放风筝的习俗流传到今日,早已褪去旧时的巫术色彩,成为了广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更不失为一项顺应清明时节的养生运动。中国有句古语:“鸢者长寿。”意思是,经常放风筝的人寿命长。随着风筝游目骋怀,从医学上讲,对眼睛的保健颇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大有裨益。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