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蒙医传统疗术形成及发展

发布日期:2019-05-31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辽阔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族的勇敢与坚韧,静静流淌的额尔古纳河讲述着苍狼和白鹿的传说,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中唱着“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的歌。

 

  自古以来,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游牧的生活,因此更易于遭受寒冷、潮湿、风雪、干旱、疾病的侵袭。在与之不断的斗争中,蒙古族人民不断发明和使用了多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疗术实践方法,如刺血疗法、蒙古灸、蒙医正骨、蒙医外伤急救、蒙古独特药剂、蒙医饮食疗法。这些方法充分适应当时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的条件,为蒙医学理论基础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公元13世纪初,蒙古帝国建立,蒙古文字得到统一。公元1271年,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了大一统王朝——元朝。《蒙古秘史》、《元史》、拉施达丁《史集》、关布扎布《药方》中记载了大量关于蒙古族急救、重酪、骨伤、特色药物等内容。公元1330年,元饮膳太医忽思慧用汉文编写了《饮膳正要》,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著作。

 

 

  公元13世纪至公元16世纪上半叶,蒙古族社会、经济、文化都在不断进步发展,此时期蒙医医疗理论已初步形成,古代蒙医传统疗术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蒙医药的灿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蒙古族人民结合自身萨满教教义和医疗技术,吸收藏医及古印度寿命吠陀等基本理论,融合朴素汉族医学知识,使独特的蒙医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蒙医药理论体系逐步完善,主要内容包括三元素学说、六基症学说、寒热学说等。

 

 

  21世纪由古老的蒙医疗术不断完善发展而来的蒙医传统疗术,如蒙医温针、蒙古药浴、蒙医铜罐、放血疗法、酸马奶、色不苏、震脑术、小儿巴日乎等特色鲜明的蒙医疗术,以及不断丰富的蒙医理论为各族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