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一节排水管”引发的思考(上)——让历史说话

发布日期:2019-07-10

  博物馆外,雨正紧一阵、慢一阵地下着,我望着眼前这件摆放在展厅中轴线明显位置、却不大会引人注目的物件陷入了沉思。是的,它看着非常朴素,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就是一件普通的砖石瓦块,可它在我眼里,却是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和先人智慧的一件神器呢!

 

  

 

  它是一节从陕西出土的秦代地下排水管,陶质,呈五角形,外表面饰以粗绳纹。管长67厘米,宽40厘米,外侧壁高30厘米,管体通高41.5厘米,管内膛高30厘米,管壁厚6厘米。我由于好奇它的重量,曾试着搬过几次,可都没成功,终于有机会为它称重了,方知自己低估了它,这个不起眼儿的家伙竟然有71.55千克,简直相当于一个壮汉的体重,怪不得我搬不动呢!五角形排水管比同样大小的四方形排水管可以承受更大的路面重力,这可是包含着力学原理的哟!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就经常能看到各地关于暴雨引发灾情的报道,每每看到,总是非常揪心。据报道,今年南方多地暴雨,广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都是受灾较重的地方。北京人都忘不了2012年“7.21”的那场大暴雨,那次曾造成70多人死亡,160 多万人受灾,“去城市看海”甚至成了当时网络调侃的冷笑话。看来,城市排水管理的问题真的不可小视。而同样面对暴雨洗礼的北京故宫、北海团城、江西赣州等古建筑和古城却能笑看风雨,其承受能力竟然超过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现代城市设施,这不得不引发我的思考。

 

  

 

  古代经济以农业为支柱,自然是离不开水的,大部分城市选址,会考虑以水为邻、依水而建。因为近水有利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但同样也会增大水患的威胁,这在史书中也常有记载。

 

  中国最早的排水系统,应是一组距今4000多年前、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它们出土于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代城址。在中国古代,夯土城墙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洪。城址南门中间的路土下铺设有三组陶排水管,剖面呈倒“品”字形,水管节节相套,两端有高差,便于向城外排水。它可算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有规划的公共排水设施了!

 

  

 

  河南偃师二里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这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存在时间约距今3800~3500年。在早期宫殿建筑之间的通道下,发现了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晚期宫城中大型宫殿建筑的院内,又发现了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和陶排水管组成的地下排水设施,二者的铺设都是为了向院外排水。

 

  稍晚的河南偃师商城,一般认为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这里发现了规模更大、更为考究的排水设施。这一设施由宫城内的池苑,经东城墙上的一座城门通向城外的城壕,整个排水道全长约800余米,高差明显。在商王朝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都城陕西丰镐遗址及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都城遗址等地,都发现有此类排水管道、沟渠等排水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的政治军事形势和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都促进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较严格的民居规划与管理体制开始出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时,统一的、惠及全城的给排水系统逐渐形成。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邯郸赵国故城、湖北江陵楚都纪南城等都发现有较完备的排水设施。以临淄举例,其全城发现三大排水系统,连通各小城、纵贯大城西部的排水明渠长逾千米甚至数千米,宽可达20 米。最精妙壮观的排水设施,是建于大城西墙北部城墙下的石砌涵洞。涵洞东西长 43 米,南北宽7~10.5米,深3米左右,用天然巨型青石砌垒而成。分为进水道、过水道和出水道三部分。过水道和出水道内部石块交错排列,每个小孔不直通,水可通过石隙流过,人却不能通过,因而具有排水御敌的双重功效。

 

  秦汉时期,历代王朝都城的建设都增强了规划性,都城总体规划,利用所处自然环境,建设周密完善的城市水系,从而综合解决城市给排水和交通等问题。   西汉长安城的城市排水系统由城壕和排水明渠、暗渠组成。除了宽大的城壕外,在郊外开挖的昆明池等池苑,具有调洪蓄水的作用。以其为中心,通过人工渠道串联长安附近的天然河流,形成完整的给排水网络。其中明渠自西向东横贯全城,长达9公里。由城壕和明渠组成的排水干渠总长达35公里。长安城内的排水主要依靠街道两侧的路沟。这些路沟与城内的大型排水渠相连,或直接流入城壕,再汇入附近的河流。这些路沟和水渠在经过城墙时都构筑了涵道。一般以砖石砌筑,宽可达2米,上部为拱形的券顶。城中宫殿、官署等建筑的排水设施主要有渗水井和排水管道。陶质管道剖面多呈五角形,也有呈圆形者,(我们博物馆馆藏的排水管就属此类)在排水量较大的地方还设置双排管道。隋唐长安城在建城前经周密调查和精心设计,其后不断修建扩充,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

 

  

 

  北宋都城汴梁(现河南开封)更是有着发达的水系,四条穿城而过的河道连通三重城壕以及城内外的湖池。城内的排水系统在干道两侧用石条砌筑宽约一米的明渠,废水通过城墙下构筑的涵洞流向城壕。据载,城内有排水沟多达二百余条,有专人巡逻,严禁向沟内倾倒垃圾,以防堵塞。但由于都城人口的膨胀和商业的繁荣,以往封闭的管理体制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益彰显,各种店铺、作坊“侵街”之举层出不穷,侵占道路、排水沟和绿化带势必对水系管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要发展、街道要拓宽、排水系统又不能缩水,这城市发展的新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中医药博物馆 潘激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