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最萌捣药工——中医药博物馆馆标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0-02-14

  

  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博物馆的馆标是什么样子?走上博物馆所在的三楼,楼道的墙上就装饰有我们的馆标——一只正在用杵臼捣药的萌兔。兔子为什么会捣药呢?它又为何会成为我们的馆标?

 

  大家大概都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兔的形象往往象征着月亮。月亮虽然不如太阳那般灿烂夺目,但其皎洁阴柔的形象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再加上月亮循环往复的盈缺变化,令人着迷和神往。因此,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中,都不乏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而我国与月亮有关的传说,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嫦娥奔月和玉兔捣药的故事了。

 

  把月亮和兔子联系到一起,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屈原的《天问》。其中提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是问月亮为何能死而复生,又为何能怀抱一只兔子在其腹中?其中的“顾菟”,古今不少注者将其解释为顾望的兔子,这大概是古人观察月亮,其上的阴影和云气形似一只奔跑顾盼的兔子,因此将二者联系起来。西汉早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中,月亮上已经出现了兔子的形象,可见月亮和兔子的不解之缘。

 

  兔子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并成为月亮的代表,可能还和它的生理特点有关。兔子生殖能力极强,且生育的周期与月亮盈缺变化的周期一致,受孕一个月后即可生产,因此成为古人生殖崇拜的对象。《尔雅·释兽》中说:“兔子曰勉”,即兔崽叫勉,勉通娩,后用来表示分娩之意。

 

  至于兔子为何会捣药,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呢。相传周文王不满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聚众谋反,欲推翻纣王。纣王把文王父子软禁,文王为迷惑纣王,整日装疯卖傻。纣王为试探真假,将文王之子杀害后煮成肉汤给文王吃,文王佯作不知,大口吞食了肉汤。纣王便放心地将文王释放。文王逃出后,悲痛欲绝,把吃下的肉吐了出来,吐出的肉一落地,就变成了一只小白兔,它伏地向文王拜了三拜后,就升天而去。后来玉皇大帝降旨把小白兔收在身边,封为“玉兔”,并令其在广寒宫中伴嫦娥捣药,为人间解除病痛,保佑人们安康长寿。

 

  这个民间传说与道教的神仙思想相结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流传。“玉兔捣药”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在西王母的身边,与蟾蜍、羽人一起,成为神仙世界的象征。西汉晚期的陕西绥德四十里铺汉墓中画像中,右边是端坐的西王母,身边有手捧仙草的侍从和羽人,左边是两只兔子,一只扶稳药臼,另一只高举用药杵,配合十分默契(图1)。

 

  

  

  制作仙药的工序当然不止是捣碎,有的画像石中还刻画了玉兔用器皿过滤药液的场景。如山东滕州西户口东汉延光元年(122年)画像中共有四只玉兔,分列西王母左右,右边的忙着捣药,左边的则负责过滤(图2)。有时玉兔还有帮手,像滕州大郭祠堂西王母身边捣药的是一只玉兔,下面还有两只蟾蜍在过滤药物(图3)。在著名的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中,也有生动的玉兔和蟾蜍合作捣药的场景(图4)。有趣的是,在河南南阳宛城熊营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玉兔还长出了一对翅膀,俨然一位仙人的架势(图5)。玉兔、蟾蜍由于其仙界制药工的特殊身份,还成了长寿的象征,《抱朴子》中就有“蟾蜍寿三千”、“白兔寿千岁”的说法。

 

  图3 山东滕州大郭祠堂画像

 

  图4 山东嘉祥宋山汉墓画像

 

图5 河南南阳宛城熊营汉墓画像

  

  尽管长生不老的仙药无处寻觅,但玉兔捣药寄托的人们渴望远离病痛,安康长寿的理想激励着古往今来的医家勤求博采,孜孜进取,在钻研医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也让传统医学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永不凋零。因此,在建馆之初,博物馆的老师以汉画像石中的玉兔捣药图像为蓝本,设计了这枚妙趣横生又寓意深刻的馆标。

  (中医药博物馆 医史部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