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中国近代抗疫斗士伍连德(中篇)

发布日期:2020-04-20

 

 

  上篇讲到伍连德抗击东北鼠疫、建立近代中国卫生防疫系统的事迹,你是否在钦佩的同时也深感好奇,伍连德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在危难之际被清政府委以重任,且能在艰苦条件和重重压力下赢得抗疫的胜利?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伍连德的世界。

 

 

 

  伍连德(1879-1960),字星联,出生于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的华侨家庭,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州市)。他从小聪颖勤奋,求学的经历可谓一帆风顺,17岁考取英国皇家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之后进入伦敦圣玛丽医学院、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细菌学研究所、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学习,先后师从多位微生物学界的顶尖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24岁那年,伍连德便通过了医学博士学位答辩,成为剑桥大学毕业的第一位华人医学生。

 

  毕业后荣归家乡的伍连德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是袁世凯聘其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即副校长)。1908年,伍连德前往天津任职,他发现学堂的教师大多来自日本,用日语教学,只培训看护、包扎等技能,不注重理论学习和实验,日本人意图控制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意图昭然若揭。伍连德决心改革学堂的教学方式,改用欧洲最新教材,用中文和英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尽管在军医学堂仅仅两年,他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职期间,他接到了赴东北抗击鼠疫的任命。

 

  赢得抗疫胜利之后,除了致力于公共卫生防疫事业,伍连德的兴趣更为广泛,目光也更为长远。伍连德回到中国时,国内西医界较有影响的团体是欧美医学传教士创办的“中国教会医学会”。由于它只接纳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并服务于宗教团体的医师为会员,当时的中国本土医生几乎都被拒之门外。伍连德对此心怀不满,萌生了创建华人医学团体的想法,并在上海登报广而告之,但当时应者寥寥。抗击东北鼠疫一战成名之后,伍连德成为国内西医界颇有声望的人物,这为他成立华人医学团体提供了助力。1915年2月,伍连德等21位发起人共同创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华人医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伍连德当选为书记,后连任两届会长。伍连德还担任学会会刊《中华医学杂志》的总编辑,该杂志自创刊起就是中英双语,在当时的中国医学界独树一帜。中华医学会的创立,打破了国内西医界由欧美传教士主导的局面,是中国人自主传播和发展西医的标志。

 

 

 

  除了热心推动西医的传播和学术交流,伍连德还是一位实干家,积极参与医院和医学院的建设。1913年,他陪同洛克菲勒基金会考察团在十余个城市进行考察,并最终促成基金会出资,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1915年,北洋政府前财政总长周学熙想在西山一带建疗养院,伍连德却提议,应在北京中心城区为老百姓开办一所西医院。他各方筹措资金,于1918年建成了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并担任第一任院长。伍连德对哈尔滨的医学发展和医院建设一直十分关注,1926年,他主持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担任第一任校长,这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高校。据统计,伍连德在国内30余年间创办了20余个学校、医院和检验所。

 

 

 

  作为一位科学家,伍连德对近代中国医药卫生和防疫事业的贡献令人钦佩,但你也许想象不到,他对医史研究也颇有兴趣和建树,敬请期待《中国近代抗疫斗士伍连德》(下篇)!

(中医药博物馆 韩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