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好物欣赏:中医药博物馆针灸铜人的前世今生(上)

发布日期:2020-10-24

  在北中医博物馆四楼中国医学史展厅不同位置有三位针灸铜人,他们分别是光绪针灸铜人、太喇嘛针灸铜人的复制品以及国礼版针灸铜人原模等比缩小的铜人。曾经的教学、实操考试用具,如今更是中医药的标志之一。

 

 

        那么,针灸铜人是怎么来的,针灸铜人是属于原创吗,针灸铜人又有哪些版本,这些铜人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针灸铜人的前世今生。

 

  天圣铜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

 

  

  《天下第一针》电影针灸铜人应用介绍片段

 

  宋以前, 临床针灸医生要进行取穴治疗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 唐代以前主要参考标准是《黄帝明堂经》,然而《黄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而轶失。到了宋代, 为了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 宋天圣四年 (公元1023年) , 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翰林医官院”编撰针灸专著并绘制针灸图谱, 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当时数一数二的针灸大家王惟一。王惟一接到任务后经过3年的努力, 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写作。作为官书问世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 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王惟一根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 在王惟一的主持下, 终于铸成了两具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 因时年正是宋代“天圣”年, 因此, 这两具铜人被称为“天圣针灸铜人”。

 

  王唯一像  白伯华创作

 

  相传王惟一是按照标准禁军的身高体型为标准而设计铜人,正立, 两手平伸, 掌心向前,用青铜铸造,中空可以拆卸,胸背之间有脏腑模型。铜人体表标有穴位657个, 穴名354个(除去双穴), 所有穴位都凿穿成小孔。每当医官院进行针灸学会试时, 考官会将铜人体表涂上黄蜡, 完全遮盖经脉穴位, 再将水注入铜人体内,。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 一旦准确扎中穴位, 水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水出”。

 

  天圣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非常便于学习和医疗,被用于针灸学的推广。其中一具天圣针灸铜人放在朝廷的医官院,以方便学医者们更好地练习。另一具针灸铜人和刻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石壁,在宋仁宗皇帝的授意下被放置在当时非常繁华的大相国寺“仁济殿”内, 以便昭示大众, 使学者观摩, 普及医学。

 

  宋天圣铜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但并不是最早的经络穴位人体模型,随着地下的“活历史”出土,我们已经了解到西汉经穴髹(xiū)漆人像已经是具备经穴的人体模型,那么在针灸铜人前有哪些医用的人体模型呢?目前可以看到两类,西汉的漆人经脉模型和东汉的陶人经脉模型。

 

  漆人经脉模型

 

 

西汉经穴髹漆人像

  

 

陶人经脉模型

 

  其中西汉经穴髹漆人像所载的经络腧穴内容介于马王堆汉墓医书和现存医学典籍《内经》成熟的中医理论和经脉学说的内容之间。马王堆汉墓医书具有经脉为十一脉系统等特点,《内经》的中医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系统成熟,经脉为十二经脉系统。老官山医简和西汉经穴髹漆人像的经脉腧穴学说既与二者有着较多关联,又具有自身特色,呈现出承上启下的标志性节点地位,填补了这一学术过渡时期医学资料的空白,有着重要的医学和文物研究价值。它的存在也说明古人,已经有制作人体经络腧穴模型的行为,针灸铜人,从某种层度上来说是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针灸铜人与北宋的天圣铜人是否一致呢?显然不是,自天圣铜人诞生已有993年,这期间随着朝代更迭、民族融合、医学发展,铜人的形象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下篇我们来聊一聊铜人的历代版本。

 

  (中医药博物馆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