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宝宝不舒服?钱乙药到病除

发布日期:2021-06-30

  

  钱乙为儿童诊病图 白伯华绘(1980年绘)

 

  北中医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个极具特色的诊疗图,图中可以看到一妇人抱一幼儿,医者正在诊看幼儿左手拇指与食指间情况。这位医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幼科鼻祖钱乙,这种诊看食指虎口到指端的方式被称为虎口三关法,又叫小儿指纹诊法。

 

  古人讲,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小儿科,古代又叫哑科,因小孩子难以自述清楚病情,诊脉不便,让诊断变得困难。但这一切,都将因为一个人而改写。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东平人(今属山东),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闻名于山东一带,曾为长公主女儿治病,授翰林医学士。后又为皇子疗疾,神宗皇帝提拔他为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袋。代表作有《小儿药证直诀》《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后世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留守儿童的痛苦与成长

 

  钱乙的童年并不幸福,三岁丧母,随后父亲弃他远游,自此被姑姑、姑父收养长大,随姑父行医,专研医道。成年后知晓身世曾多次外出游医寻父,虽后世记载其“笃行似儒,奇节似侠”,但成长的过程中,个中滋味,否定与坚定也曾苦苦困扰过钱乙。

 

  三十而立,钱乙在医术上更为精进,更值得庆祝的是,历经近十次寻父之路,他终于找到了东游海上的父亲。陪伴父亲的七年时光,守孝三年的沉淀,东平王冢之巅,钱乙实现了与自己和解。繁星之下,旷野之上,不惑之年的钱乙研习五运六气,对天、地、人又有不一样的思量与体悟。这一切,为他系列的儿科创新之举奠定了基础。

 

  

  《小儿药证直诀》治先天不足的地黄圆(六味地黄丸原型)

 

  深耕儿科的创新与发挥

 

  钱乙深耕儿科六十年,在小儿体质学说、四诊合参独重望诊、五脏辨证等方面颇具成就。

 

  “小儿纯阳,无须益火”认为小儿体质较之成人有其特殊性,小儿为纯阳之体,多以阳证、实证、热证为主,不宜过用热性药物。“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时不可大下妄下,以免伤津耗液,亦不可滥用大寒大温,防止生冷生热之变。“肾主虚,无实也”,肾有虚无实,以补为主,为后世儿科学生理、病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司外以揣内,钱乙主张四诊合参,独重望诊,提出了“面上证”和“目内证”,“左腮候肝,右腮候肺,额上候心,鼻候脾,颏候肾”。以左腮、右腮、额上、鼻、颏面部不同部位分别对应人体肝、肺、心、脾、肾五脏,通过观察患者面部色泽来判断疾病的五脏归属,为后世医家在疾病诊断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五脏辨证,创制五脏补泻诸方,用导赤散清心火,泻青丸去肝火,泻黄散治脾热,泻白散清肺热。肾由于主虚无实,在《伤寒论》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的温燥,留存六味阴柔之品,变温阳剂为养阴方——地黄圆,“补泻兼施”,恰合小儿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钱乙的五脏辨证研究不仅为后世儿科辩证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更影响后世众多医家,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张元素的“脏腑辩证学说”可见对其的继承与发展。

 

  小儿服药困难,疾病复杂,年龄不同药量不一,钱乙别出心裁,组方多以圆(丸)、散、膏为主,而且组方精、用量少,便于小儿服用,为儿科药物剂型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作用。

 

  为人为医的笃行与明悟

 

  千里寻父,感乡人赋诗赞颂;施药授方,引董及之入医道;救于危殆,获亲传弟子闫孝忠;进黄土汤,疗皇子瘈瘲(chì zòng,痉挛)擢太医丞;术盛辞官,著医书传与后人。

 

  行医时,他以牛李膏治好董及之危急的疮疹之症,并愿意留下配方以防复发;一剂黄土汤解除皇子瘈瘲问题后,陈述病情“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却说“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数次力挽狂澜,接手其他医者难治之症,却毫不藏私,传授“面上证”、“目内证”、“五脏辩证”等。晚年任由周痹发病(有观点认为,钱乙曾辞官被重重阻挠,不得已而为此法),顺利辞官归乡,潜心著书。从享誉一世的名医到流芳千古、后世尊为幼科鼻祖,钱乙践行医道,每一步脚踏实地笃行不移;行至高位,了然明悟辞官著书影响深远。

 

    

   闫孝忠受钱乙影响入医道  

 

     

《重刻小儿药证直诀》收录(虎口)三关法

 

  钱乙为《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撰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誉“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儿科之鼻祖。后人得其诸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愿天下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从医六十余年,钱乙找到了他的使命,你的呢?

(中医药博物馆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