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痰盂的前世今生

发布日期:2021-07-18

  “记得小时候,家里每间房屋至少要有痰盂一具。尤其是,两把太师椅中间夹着一个小茶几,几前必有一个痰盂。其形状大抵颇似故宫博物院所藏宋瓷汝窑青奉华尊。分三个阶段,上段是敞开的撇口,中段是容痰的腹部,圆圆凸凸的,下段是支座。大小不一,顶大的痰盂高达二尺,腹部直径在一尺开外,小一点的西瓜都可以放进去。也有两层的,腹部着地,没有支座。更简陋的是浅浅的一个盆子就地擦,上面加一个中间陷带孔的盖子。

 

  (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清代“唾壶”)

 

  瓷的当然最好,一般用的是搪瓷货。每天早晨清理房屋,倒痰盂是第一桩事。因为其中不仅有痰,举凡烟蒂、茶根、漱口水、果皮、瓜子皮、纸屑,都兼容并蓄,甚至有时也权充老幼咸宜的卫生设备。”这是中国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的短篇散文《痰盂》中的片段。随着社会卫生条件的便利与环境的发展,痰盂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比较少见了。但是很多人可能还记得,痰盂是儿时大家住在平房时期必备的生活用品。

 

  古人也用痰盂吗?古代的痰盂叫“唾壶”。

 

  《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六《王礼考·十一汉官仪》中记载:“侍中,左貂右蝉,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令掌御唾壶。朝廷荣之。”

 

  唾壶,又称“唾盂”、“唾器”。上述文献记载说明,早在西汉武帝时期,不仅有御用的唾壶,还有专门执掌使用的人,主要为洗漱的生活用具。

 

  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曾记载:“魏襄王冢……中有石床……床上有玉唾壶一枚。” 魏襄王是战国魏君,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唾壶”比较小,放置的地方不是在床脚或墙角,而是置于几上,或在几旁。《晋书·王敦传》称王敦酒后一边歌咏魏武乐府“老骥伏枥”,一边拿如意敲击唾壶打拍子,以至“壶口尽缺”。这种比较小的唾壶最早应该是贵族宴饮时唾鱼骨或兽骨的承器,又有“渣斗”之称,同时也是盛痰的器皿。唾壶一般放在桌子上,体形轻巧而美观,既卫生又实用,作用相当于现代痰盂的前身。

 

  现代的痰盂像一个大肚子的“小胖子”,古代的“痰盂”什么样?

 

  (中医药博物馆馆藏唐代“唾壶”)

 

  早期出土的唾壶实物多为瓷质,也有玉制的、金制的、银制的和漆木质器的。晋代还有一种以水晶制成的唾壶,非常珍贵。至于民间,一般使用的是瓦制唾壶。汉代的唾壶大多造型以口沿外敞的盘口,短颈,腹部扁而肥圆,高圈足外撇为主。三国、西晋时越窑大量烧制青瓷唾壶,其造型多为撇口、圆球腹、高圈足,东晋后逐渐演变为盘口、扁圆腹、平底或假圈足,南朝时又配以盖和托盘。青瓷唾壶是流行时间较长的一个品种,隋唐以后除青瓷外又新添白釉器,明清时期则出现青花唾壶。

 

  唾壶作为古老的卫生用具之一,体现了古人非常注重室内的环境卫生,很早就有了预防疾病的意识。

 

(中医药博物馆 甄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