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科普专栏» 医史漫谈

 一次跨越1800年的急救术交流

发布日期:2021-08-16

  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原文中介绍了针对自缢死的急救办法(后文称其为“金匮急救术”),假若组织一场1800年前的“金匮急救术”与现代“心肺复苏术”的交流,看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起死回生:扁鹊救虢国太子

 

  

 

 

 心肺复苏术施救

 

  在这场跨越1800年的急救术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心肺复苏术”一人即可施救,可行性更高,操作更清晰。同时也认识到1800年前,“金匮急救术”已经采用屈伸手臂,按压胸廓的胸外心脏按压法,综合急救缢死的一类人,这些在救治原理上多是与如今的“心肺复舒术”是相通的。后者虽需要三人同时施救,并持续操作“一炊”的时间,但却有“无不活”的救治信心。而“徐徐抱解”“上下安被卧之”“少与桂汤及粥清”更是中医医者对人与环境整体思维的体现。虽然关于“若向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究竟是通过两耳吹气刺激耳部丰富的神经,还是古人基于礼法不便“口对口吹气”我们无法准确确认,但在之后的《中藏经》明确记载了“更令亲人吹气入口”。

 

  医术无高低,只为济世活人。医术的每一次进步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保障。进行完二者的交流,我们再回看没有心肺复苏术之前,西方人会用什么法子来进行急救呢?事实上他们既没有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也没有医圣张仲景三人施救的“金匮急救术”。在急救这条路上,我们沿用宝库不自知,他们则摸着石头走了很多弯路。

 

  早期种种奇怪荒诞的法子层出不穷,欧洲有些医生尝试用羽毛刺激患者的咽喉部,试图靠引发呕吐来唤醒患者。更极端者甚至会用带刺的荨麻鞭子抽打,或是干脆用火热的烙铁烫伤患者的皮肤。15世纪,还流行过风箱救人法,就是用鼓风装置把壁炉里的热空气吹进病人嘴里,尽管有些人被救活了,但大多都因此落下了“气胸”的毛病。十八世纪,冒出了更多稀奇古怪的办法:直肠烟熏法、“滚桶法”和“马背颠簸法”。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些办法实在不怎么靠谱。事情的转机出现在1788年的英国,一名3岁女童不小心从二楼窗户跌落,她的医生查理·凯特试图用人工呼吸唤醒孩子。在发现无效后,凯特医生联想到了丹麦人用鸡做的电击实验,他抱着一丝希望采取了电击法,没想到在电击胸部后,女孩竟然恢复了呼吸!此后的实验也不断证明了电除颤在抢救心脏骤停时的神奇效果。同一时期,心脏按压术也有了重要的进展。1891年,德国柏林的一位外科医生弗里德里希·马斯,为了挽救一个9岁的男孩,不但实施了心脏按压,并大胆地将按压频率调整为每分钟120次。不仅如此,他还总结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心脏按压术。尽管有了心脏按压术和电除颤装备,但人们对于人工呼吸依旧心存疑虑,一位年轻的美国医生彼得·沙法在助产士们帮助孩子的口对口呼吸中受到启发,并召集志愿者们完成了实验。最终,他把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结合起来,创立了现代心肺复苏术最早的操作规范。今天,医学家们也在不断完善心肺复苏术,国际复苏联合会将其总结为C-A-B-D四个环节,也就是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和电除颤。

 

 

  荨麻鞭打法                                                            风箱救人法

    

直肠烟熏法                                                     电除颤

 

  为了挽救生命,现代科学走了不少的弯路,而我们所拥有的中医药知识,历经数千年的时间长河,是中国历代先贤医者摸索与总结的宝贵经验,是继承自中华文明伟大宝库的一大瑰宝,是一笔无价的宝藏。而时光里的中医药,还有许许多多如“金匮急救术”的“针灸”“经络”“中药”等等宝盒等着后人去打开了解、继续研究、拓展应用。

 

(中医药博物馆 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