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教授讲“药补”」开篇(之一):关于补药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09-06-24

以药来养身治病,这是补药的最高境界

 

用药如用兵,用之得当,可以出奇制胜,益身治病;不当,则损体害命,招致祸害,这是千百年来医药名家得出的共同宝贵经验。明代著名医学家�希雍,他以打仗用兵来生动地比喻治病用药,说:“今夫医,譬诸兵焉。料敌出奇者,将之谋也;破军杀贼者,士之力者;审度病机者,医之智也;攻邪伐病者,医之能也。非士无以破敌,非药无以攻邪。故良将养士,上医蓄药。然不知士。何以养?不知药,何以蓄?……”。这就是说用药来养身治病,必须知道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性质;必须熟悉每种药物的性能,做到用药适度。所谓适度,应包括适证、适时、适量等诸方面。

l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两大基本法则。

整体观念,是指治病用药要从整体考虑。整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人体是和自然环境是统一的。中医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从生理到病理,从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以及与形体的各器官、各组织的各个方面的联系。如眼睛有毛病,中医认为这常与肝这一脏器有关联,即“肝开窍于目”,所以治疗眼病,要从肝来着手。在此基础上分清虚实,以补肝、平肝、清肝等治法和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又如,肝气郁结除表现为胁痛、胁胀、心情郁闷外,还有饮食呆滞、不思饮食、脘胀泛酸等脾胃症状,这在中医属肝气犯脾(胃);治疗时,既要疏肝理气,又要扶脾益胃。再如,症见骨弱痿软、腰膝无力、发脱齿摇、耳鸣耳聋等,这与肾虚、肾精亏损有关。这是因为肾藏精,精生髓,髓主骨,齿为骨之余;又肾开窍于耳,肾之华在发。因此治疗上述虚证,中医是从补益肾精着手的。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主要是人与生态环境的统一,这很好理解。热的地方、多雨的地方,与寒冷地方、干燥的地方,患病表现是有差别的,用药也有不同;同一地方,在一年之中四季的发病用药也有差异。长寿者多的乡村,其环境是空气新鲜、水质洁净、环境优美、鸟语花香。而空气污浊、臭水横流、鸟语无声、虫影不见的地方,则癌症患者逐渐增多,传染病不断,过敏性疾病成了常见病。如此这般,环境条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已人所共知。然环境仍在恶化,重视不够者,仍比比皆是。悲哉!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还应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条件。近年来我国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因而人的平均寿命逐年不断提高;一些常见的传统病日渐减少;但一些“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肥胖症等等,不断地普及,成为危害健康的杀手。想把这些杀手堵于您的身体之外者,就要自己“管好您的嘴,动动您的腿”,“免饭来张口,戒衣来伸手”,“勤快些,劳动点”。人懒了,只能增赘肉,不能强体质;享受过头了,“天命”就会减少,这虽然是人们难以接受的“公平”规则,但却是人人无法逃脱的规律!

辨证论治,是指治病用药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诊治疾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全面搜集临床表现的各个病状,经过综合、分析、归纳,以了解疾病的原因,判断疾病的部位,确定疾病的性质,从而决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所以辨证的“证”与疾病症状的“症”是完全不同的。如出汗这一症状,可以是体虚的自汗、盗汗,亦可以是实热出汗;大便溏泄,可以是脾虚泄泻、脾肾阳虚的五更泄泻,亦可以是湿热泻痢、寒湿内盛的洞泄等,这是完全不同的证,治疗方法与用药亦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选用补药时,需先权衡虚什么?如何补虚?再确定用那些补药。

l         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虚则补之,实则泄之”是中医治病用药的大法之一。这是说,身体虚,则要用补药以补身体之虚;而实邪致病,则相对应要用祛邪的药物来治疗。若身体本已虚弱,再一味用祛邪的药物来“伐邪”,则身体越伐越虚;但若体不虚而邪气很盛,还肆意用补药,则病邪不但得不到祛除,身体还将愈益变坏。所以中药学有理论很形象生动地说明这个问题,即:中药治病,实则是以药性之偏,来治疗身体之偏。如寒证,用温热药以纠身体之寒;热证,以寒凉药以治身体之热;气虚者,用补气药;阳虚者,用补阳药,如此等等。总之,用药物治疗调养到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平者,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