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教授讲“药补”」开篇(之二):补药的认识误区

作者:中医药博物馆 发布日期:2009-06-26

误区之一:爱补不爱泻

爱吃补药,古有之,今更多之,提起人参、鹿茸、冬虫夏草、阿胶,人们不论是虚非虚,总想吃吃尝尝,甚至把吃补药升格为一种身体的象征,这是十分有害的。清代有位名医徐大椿,对妄想用人参之类补益药的人提出了恰当、忠恳的劝告,他说:夫人参用之而当,实能补养元气,拯救危险,然不可谓天下之死人皆能生之也。其为物气盛而力厚,不论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皆能补塞。故病人如果邪去正衰,用之固宜,或邪微而正亦惫,或邪深而正气怯弱,不能逐之于外,则于除邪药中投之,以为驱邪之助。然又必审其轻重而后用之,自然有扶危定倾之功。乃不察其有邪无邪,是虚是实,又佐以纯补温热之品,将邪气尽行补住,轻者邪气永不复出,重者即死矣”。意思是说:如果患的病不是虚证而是邪实之证,妄投人参之类补药,反会使病邪不能祛除而加重,危害身体。

误区之二:追贵不近贱

这又是常人常见的一种心态。同样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徐大椿非常生动地说:“盖愚人之心,皆以价贵为良药,价贱为劣药,而常人之情,无不好补而恶攻,故服参而死,则医者之力已竭,而人子之心已尽,此命数使然,可以无恨矣!”隋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在论说忍冬(金银花)时亦非常生动地告诫人们说:“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近贱远,庸人之情也。”其实药物价格贵与贱,常常并不与其治疗作用相关联,往往与产量的多少、供求关系的均衡、得来之难易等有关,即“物以稀为贵”。其实,每一味补药都有其内在补养功能,各有长处。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补药,戒免“亲贵疏贱”的心态。如果人参与党参补气,人参补气力强,但不耐补者易上火;党参补气力缓,但性质平和,且有补血之用,吃人参易上火,选用党参则更为合适。

误区之三:追求数种补药同时服用

用一种补药,或用数种补药,完全要根据身体补养需要来选定,过多追求就没必要了,而且有害。几种补药的补益作用,其功能可能相加而增强补养,亦可能相拮抗、抵消补养功效,所以同时使用数种补药时还得十分小心。而且补药吃多了,影响到脾胃功能,难消化,不易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