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放山习俗(三)

发布日期:2017-02-21

      前面已介绍了放山时要祭拜的山神老把头以及放山工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放山习俗的基本过程,将分3部分进行介绍。

  放山习俗的基本过程(1)

  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放山习俗是伴随长白山区的人们采挖野山参的历史而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满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的特点。放山习俗以抚松县最为集中。放山习俗中的崇拜信仰、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和传统技能,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是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随着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老把头相继谢世或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弟进山,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这使沿袭千年的放山习俗近于无人继承的濒危状态。

  放山习俗的基本过程包括拉帮、进山、压山、喊山、接山、贺山、抬棒槌、打参包子、砍兆头、下山等内容,本文将分步为大家介绍。

  • 拉帮

  由于单人进山危险大,所以要结队进山。进山之前组织团队就叫拉帮。拉帮由具有丰富放山经验和野外生存技能的把头负责。帮伙大多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等,忌双数,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视“棒槌”为人,体现了一定能挖到“棒槌”的愿望。拉帮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准备放山专用的器具及生活用品。

拉帮

  • 进山

  进山要选黄道吉日。习惯三、六、九进山。进山到达驻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山,即祭拜山神爷老把头——孙良。用三块石头搭成老爷府(山神把头庙),插草为香,树叶为纸,磕头祈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平安,抬到大“棒槌”。然后选择背风向阳的山坡搭地戗子(窝棚),作为放山人临时的家。晚间要在窝棚前点火堆,驱赶蚊虫,防止野兽,同时又可暖身去潮及为迷路的人指示方向。烧的柴禾要顺着摆放,取其顺利之意。放山人每天都从地炝子出发去不同的山林挖参。

 

进山                                                                                          祭拜山神

 

 祭拜山神                                                                    搭地戗子

  • 压山

  压山就是放山人在山林中搜寻人参。压山前,先由把头观山景,即把头根据多年放山经验,对山形、山势、树木等仔细观察,从而选定压山地点。有时候会根据梦境来决定压山的地点,此时众人只管跟随,不能点破。压山时要分工,叫“排棍儿”,把头为头棍儿,中间的人为腰棍儿,排在最外边的是边棍儿。大家拿着索拨棍,按排棍儿顺序排成一排前行,两人间距离一丈左右。压山时不准乱喊话,看见东西喊出来就得拿着,即使是蛇也不例外,以示惩罚。头棍儿和边棍儿边走边随手将细树枝折断成直角做记号,以避免重复搜寻,这称“打拐子”。按把头和边棍儿举起索拨棍所指的方向拐弯也叫打拐子。林密草深,彼此看不见时不许乱喊,要用索拨棍敲击树干来联系,称为“叫棍儿”。在原始森林里敲树干声音很响,既能相互联络又能惊吓走动物,以保安全。敲一下树干,每人依次回敲一声,既示意自己的位置,又示意继续压山。把头敲两下树干,是要求大家向把头靠拢,休息;把头敲三下树干,是要大家一起下山回地戗子。

观山景

 

排棍儿                                                                                                      叫棍儿

     (未完待续)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