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中药——菊科植物(四)

发布日期:2017-04-18

  本次为大家介绍3种是黄色头状花序的菊科植物,它们是常用中药蒲公英、旋复花、野菊花。这3种植物在春夏秋相继开放,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山坡、荒野、路边、宅旁均能见到他们的身影,本篇文章致力于帮助大家辨识。

 

【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乳汁,被白色软毛。根圆柱状,黑褐色,垂直生长。叶莲座状生,常紧挨地表,呈倒披针形,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花葶1至数个,高10~25cm;头状花序直径约3~4cm;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2-3层,中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远长于外层,内层苞片先端增厚或具小的角状突起;全为黄色舌状花;花药和柱头暗绿色。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有纵棱及多数刺状突起;冠毛白色,长约6mm。花期3~9月。

  蒲公英全草可以入药(中药名:蒲公英),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利湿通淋,可以治疗痈肿疔毒、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等。《唐本草》记云: “蒲公英主妇女乳痈肿”,历代医家公认蒲公英为治疗乳痈之要药,现可用于治各种外科疾患,如疔肿、淋巴结核、急性乳腺炎等,可内服外敷。蒲公英也作为野菜吃,以嫩叶最好,用开水烫过,冷水漂洗后,炒食、作汤或凉拌均可。

  蒲公英又称黄花地丁、婆婆丁,在全国分布极广。实际上我们见到的蒲公英并非一种,也有其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阿尔泰蒲公英等,它们之间存在变异,在叶片形状、总苞片的形状等有区别,但其典型特征仍然是黑褐色垂直根、总苞片先端有小角状突起、瘦果上部具小刺,因此我们一般将它们统称为蒲公英,且同等入药,为中药“蒲公英”。

 

【植物】旋复花 Inula japonica Thunb.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茎单生,直立,高30~70cm,有细沟,被长伏毛,上部分枝。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常有圆形半抱茎的小耳,无柄。头状花序径3~4cm,多数或少数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花序梗细长。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约6层,线状披针形,被白毛。边缘为黄色舌状花,1列,长10~13mm,;中央为管状花,深黄色。瘦果圆柱形,具10条沟,顶端截形被疏短毛;冠毛1层,白色,长约5mm。

  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其花,为中药“旋复花”。“百花皆升,惟旋为降”,旋复花有降气降逆止呕、行水化痰之功效,可治疗咳喘痰多,胸膈痞满,噫气,呕吐等症,《伤寒论》中的“旋复代赭汤”是治疗呃逆、反胃、噎嗝的名方。目前,旋复花是肿瘤科为最常见的中药之一,用于治疗化疗或介入治疗的患者的反胃等消化道疾病。但本品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煎药时须布包入煎。其地上部分也入药,称“金沸草”,攻同旋复花,主要用于外感咳嗽痰多之证。

  旋复花为菊科管状花亚科植物,不含乳汁,广泛产于我国北部、东北部各省,极其常见。其花期为6~10月,较蒲公英晚,民间俗称六月菊。我国通称的旋覆花应是此种,此外,欧亚旋覆花 Inula britannica L . 的干燥头状花序也供药用。

 

 

【植物】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多年生草本,高0.25~1 m,地下匍匐茎。茎直立,被毛,上端有分枝。基生叶和下部叶花期脱落。茎生叶椭圆状卵形,羽状分裂,边缘有浅锯齿。基部叶柄长1~2 cm。两面叶几同色,淡绿色,有稀疏的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1~1.5cm,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圆锥花序。总苞片约5层,苞片边缘有白色或褐色宽膜质。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10~13mm,中心为管状花,深黄色。瘦果长1.5~1.8mm,具5条纵肋,无冠毛。花期6~11月。

  野菊花又称“山菊花”,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多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为中药“野菊花”,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治疗痈疽疔疖,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

  与本种易混淆的为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两者为同属植物,但野菊是菊花的原祖,后菊花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已出现多个品种,入药的称为“药菊”,多为栽培。药菊与野菊花的区别是:全体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较大,直径约2~2.5cm,舌状花多层,形色多样。中药菊花也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但力弱,长于疏风散热,发散之力较强,常用来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