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丁”之名的中药

发布日期:2017-05-22

  缀有“地丁”之名的中药有不少,如紫花地丁、黄花地丁、苦地丁、甜地丁、广地丁等,由于名称上的相近,容易出现混用现象。现将它们罗列于此,供大家学习与区分。

  紫花地丁

  来源于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 Viola yedoensis Makino,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毒蛇咬伤等。

  

 

 

苦地丁

  来源于罂粟科植物紫堇 Corydalis Bungeana Turcz,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全草入药,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痈疽发背,痄腮丹毒等。

 

 

 

甜地丁

  来源于豆科植物米口袋 Gueldenstaedtia verna (Georgi ) A . Boriss.,主要分布于东北南部、河北、山东等地。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疔疮痈肿,急性阑尾炎,一切化脓性炎症。

  

  

 

 

黄花地丁

  来源于菊科植物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草入药,其正式的中药名是“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的功效。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广地丁

  来源于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 Gentiana loureiri (D.Don) Griseb,又称“龙胆地丁”,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等地。全草入药,味苦、辛,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流感,咽喉肿痛,阑尾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苦地丁、甜地丁及广地丁都曾有作为商品“紫花地丁”的一种而被使用的历史,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植物来源、功能主治,还是化学成分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所以,应区分使用,以提高用药的针对性。

  《中国药典》自1985年至今,已明确规定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苦地丁为罂粟科植物紫堇的干燥全草,黄花地丁则是以“蒲公英”之名记载于药典。甜地丁为豆科植物米口袋的干燥全草收载于甘肃、内蒙、山东中药材标准。广地丁则是广东、广西的习用药材。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