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药中的天然染色剂(一)

发布日期:2017-12-05

  近年来“生态、环保、多元文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发展主题之一,天然植物染色以其无害、可降解、就地取材的特质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中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河南安阳王裕口殷代墓葬中发现了染色丝线,说明至少在3000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植物染色了。《周礼》中对植物染色开始有明确的记载,周朝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称“染草之官”,又称“染人”,之后的中国历代王朝都设有专门管理染色的机构。秦汉时期,染料植物的种植面积和品种不断扩大,先辈们通过大量实践和不断摸索,创造并积累了天然染料提取、染色的一套完整技术。直至19世纪中叶西方发明并传播化学染色以前,植物染色在中国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至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仍然保留草木染的习俗,将草木染的布料作为主要的衣物来源。

  草木染在染色过程中需要媒染剂得以还原颜色,因而即使是同一种植物原料所使用媒染剂不同所得到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单举《天工开物》里列举的红色,就有大红、莲红、桃红、银红、水红、木红等数种。古代先民掌握了红、黄、蓝三原色的基本染料之后,经过相互套染,再通过深浅浓淡的相互结合,便可染出五彩缤纷的面料。常用颜色及对应的染色植物如下:

  红色

  红花,茜草,凤仙花,苏木

  黄色

  栀子,姜黄,槐米,虎杖,黄檗,地黄、郁金

  蓝色

  菘蓝,马蓝,蓼蓝

  紫色

  紫草,桑葚

  绿色

  艾叶,丝瓜叶

  黑色

  皂斗,橡子壳,五倍子

  

  植物染色生产过程环保,所产生的废物废水易分解处理,织物色泽柔和、自然,并带有天然的芳香,有的织物还有抑菌功效,对某些皮肤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接下来以红花、栀子、马蓝三种药用植物为例,介绍几种红、黄、蓝三色的染色技术与原理。

  1.红花

  红花在汉代传入中国,又名红蓝花。其管状花在夏季花由黄变红时采摘,中药名为红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可用治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症。由于染色工艺简便,色泽鲜艳,一问世即受到普遍喜爱。白居易的《红线毯》中描述到红线毯的染色就是用红花染成。

 

红花植物                                                                       红花

  《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红花染料的制备技术,红花捣烂,在布袋内用水淘洗掉黄色汁液,先后用米汤和草木灰水淘洗,最后用酸石榴或醋淘洗,沉淀后即得红色色素。

  现代研究表明,红花中的色素属于黄酮类,包含红花黄色素(saflor yellow)和红花素(Carthamine)两种成分,二者分别为黄色素和红色素。这两种色素性质不同,黄色素可溶于水及酸性溶液,红色素能溶于碱性溶液。发酸澄清的粟饭浆是酸性的,可以将黄色素从红花中分离出来。草木灰水是碱性的,可以萃取得到含有红色素的染液。草木灰含有氧化铝等成分,金属离子可以起到发色、固着的作用。这时的红色素溶液并不显红色,最后需要用酸性物质进行中和,红色染液便出现了。

  2.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果实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栀子的果实是秦汉以前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说明当时栀子只用来染最高级的服装。西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古代用酸性来控制栀子染黄的深浅,欲得深黄色,则增加染料中醋的用量。栀子染色可以不用媒染剂,工艺简单,但栀子染黄耐日晒的能力较差,最好用来染一些室内用品,或作为其他染材的底染。宋以后染黄被槐花部分取代。

  

栀子                                                          栀子煮水                                                        栀子黄

  

                             浸染                                                              染色织物                                         工艺品

  栀子染黄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如栀子黄素、藏花素、藏花酸等。染色时需将干栀子果捏碎,入水泡软,加火煎煮30分钟,过滤取第一次染液;重复煎煮取3~4次染液,就可以浸染了。

黄檗树皮(关黄柏)

  中国古代用于染黄的植物多达十多种,如地黄、黄檗、黄栌、姜黄、郁金、虎杖等。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檗。由于含有小檗碱等生物碱,黄檗树皮煎水染色得到的黄纸,可防虫蛀,不易霉烂,有特殊的清香味。自唐高宗以來,“一切诏书,敕用黄纸”。

  3.蓝草

  蓝草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荀子的《劝学篇》里的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的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而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事实上,蓝草并不专属一种植物,而是可以制造靛蓝染料、用于染布的多种植物的统称。

   

蓝染                                                                    织物                                                青黛

  中国古代造靛的蓝草有爵床科的马蓝、蓼科的蓼蓝、十字花科的菘蓝等。三者的枝叶经加工可制得一种蓝色粉末,名为青黛,主要含靛蓝(indigo)、靛玉红(indirubin)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的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蓝草的枝叶浸于水中发酵,可分解出原靛素,它是一种黄绿色的吲哚衍生物。原靛素在水溶液中受酶的作用分解成吲哚酚,在空气中被氧化而转为靛蓝。蓝靛染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它需要氧化还原的物理属性,浸染数分钟后便需要将布匹与空气接触数秒钟,就完成了对织物的染蓝,浸染次数和时间决定布匹颜色的深浅。

(中医药博物馆 中药部 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