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六陈之说(2)

发布日期:2019-01-08

  上篇简述了中药六陈是指“枳实、陈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狼毒”这六味中药,它们在使用前需陈放久置,同时介绍了这六味中药的功效,本篇将为大家介绍中药六陈之说的历史渊源。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最早提出药物使用需分新旧的。其在序录中写到:“土地所出, 真伪陈新, 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其后, 不少医家对六陈中的药物陈用做了论述。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记载:“凡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欲得陈久者。其余唯须新精。”

  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描述半夏时曰:“以圆白陈久者为佳。”元代王好古撰写的《汤液本草》中曰:“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

  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曰:麻黄……恶细辛石苇,宜陈久年深。

  明代药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阐述陈皮时言:“他药贵新,唯此贵陈。”

  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曰:“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皮浓而小为枳实,壳薄虚大为枳壳。陈者良。”

  

  最早明确提出“六陈”说法的是唐代《新修本草》。其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为便于记忆, 有些医家将陈用药物总结为“六陈歌”。

  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在《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中载有“六陈歌”:“枳壳陈皮半夏齐, 麻黄狼毒及吴萸。 六般之药宜陈久, 入药方知奏效齐。” 之后,同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从正在其所著的《儒门事亲》中附和刊出了另一首“六陈歌”:“药有六陈, 陈久为良, 狼茱半橘、枳实麻黄。”朝鲜1465年刊发的《医方类聚》中的“六陈歌”谓:“枳实麻黄并半夏, 橘皮狼毒及吴萸。真辞经岁空陈滞, 入用逢知效自殊。”其中以李东垣的“六陈歌”流传最广。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中药理论的发展,药物采收加工、炮制、贮藏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中医学对药物陈用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明代《本萆纲目》除沿袭“六陈”药物外,还提出: “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清代《本草从新》一书,更是秉承药物陈用的有关理论,在其《药性总义》篇中共罗列了近4O味(类)陈用的药物。

  下篇,将为大家介绍这些药物为何需要陈放?敬请关注。

  (中医药博物馆 卢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