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与香料(二)

发布日期:2019-03-20

 

  2200年前的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汉初历史文明的窗口,汉墓中出土的香料是现存最早的中草药标本之一。马王堆汉墓与香料(一)中介绍了出现频率最多的花椒、茅香、佩兰、桂皮,另外还有辛夷、杜衡、藁本、高良姜、姜等香料,接下来为您一一介绍。

  辛夷

  辛夷出自两件香囊、两件草药袋中,在彩绘陶熏炉中也有发现。

  辛夷来源于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花蕾浑身披满黄绿色的柔毛,因酷似毛笔,故又称“木笔花”。辛夷作为香草,在先秦时已经被人们所认知,屈原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从辛夷中提取的挥发油,具有浓郁香气,稀释后有类似薄荷的清凉香气。

  辛夷不仅用作香料,它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载:“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头。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既可作面脂,使面生光泽,也是散风寒、通鼻窍的良药。辛夷在临床上可用治鼻炎,现代应用中,常与黄连、连翘配伍,研末饭后送服;也可与苍耳子、白芷、薄荷共研细末,餐后用淡茶水调服。

  杜衡

  

  杜衡出自辛追墓五件草药袋中。

  杜衡是马兜铃科细辛属杜衡的全草。它富含挥发油,气味芬芳,先秦时就已经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香草。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 衡、兰、芷、若都是香草的名字,分别是杜蘅、泽兰、白芷、杜若。后来就用衡兰芷若来表示芬芳馥郁的花草。

  杜衡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主风寒咳逆”。《中药大辞典》收载其具有散风逐寒,消痰行水,活血,平喘,定痛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湿,跌打损伤,头疼,龋齿痛等。由于杜衡与细辛属于同科同属植物,功效与中药细辛十分相近,但近代药用较少。

  藁本

  藁本出自五件草药袋和彩绘陶熏炉中。

  藁本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司马相如 《上林赋》:“揭车衡兰,藁本射干。”藁本富含挥发油,气香浓,是常用香料。

  藁本还是中医常用的散寒止痛药,主要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痹痛等。明《本草汇言》中载“藁本……其气辛香熊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故治风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藁本作为中医的头疼速效药,有“疼痛在头顶,必用藁本医”之说,意思是风寒侵袭身体,往往引起头痛,有一种头痛,痛在头顶,一定要用到藁本这味中药。

  高良姜

  高良姜出自五件草药袋和彩绘陶熏炉中。

  高良姜别名良姜、小良姜,是一种热带多年生长的山姜,因出于广东省高良郡,故名。高良姜有一种辛香之气,具有消滞提神之妙用,所含的挥发油可以制药,可作为风靡世界的著名汉药驱风油、万金油的主要原料,还是一种很好的熏香香料。作为食用香料,高良姜还是著名调味料“十三香”的组成之一。

  高良姜药用始载于《名医别录》,“性大温,主暴冷、胃中冷逆、霍乱腹痛。现代中国药典也记载其功能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可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等。

  

       姜出自五件草药袋中。

  姜是一种常用香辛料,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生姜去腥提鲜,也使用干姜制成“十三香”等调味料炖煮肉类。姜中富含挥发油,有香辛之气,作为一种芳香植物,自古就被诗人吟咏赞叹。

  姜的药用价值不可小觑。姜是繁体字为“薑”,据宋王安石《字说》载其“能疆御百邪,故谓之薑”,可见其功效之强烈。事实上,姜在中医中有生姜、干姜、炮姜三种,三者的药性各不相同。生姜性温,长于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多用于风寒感冒,寒痰咳嗽。干姜性热,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性热,是温经止血的妇科良药。

(中医药博物馆 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