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名始源(二)

发布日期:2020-05-14

  中药即中医药物的总称,它的产生源远流长,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药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药取名十分有意义,不仅与中药之形色气味相关,更与古人所处的地域、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环境、民俗、中医药地位等密不可分,从中药药名可追溯中医药文化之源,本篇接上一篇为为大家简述中药药名来源。

 

  黄芪

 

 

  黄芪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为常用补益中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黄芪原名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明·李中立《本草原始》称“耆者年高有德之称,耆老历年久而性不燥,此药性缓如之,故得以耆称”。

 

  现今将“耆”简写为“芪”。黄芪又称为“绵黄芪”,《本草原始》记载:“生山西沁州绵上,名绵芪;一云折之入绵,故谓之绵黄芪”,结合其它文献得知绵黄芪得名之由,一是由于山西绵上产黄芪,二是质量佳者有柔韧如绵的特性,但近现代学者认为得名“绵黄芪”始于宋代,主要是为辨别黄芪的性状,因此绵黄芪是优质黄芪的代名词,与产地并无关系。

 

  在古代黄芪的产地从甘肃、四川向陕西、陕西过度,至清代时,山西、蒙古成为道地产区。现在,内蒙库仑是最著名的产区,又称“库仑芪”,山西浑源也是主要产区,称为“浑源芪”。过去,张家口是黄芪贸易的重要集散地,所以又称“口芪”。

 

  甘草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植物乌拉尔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常常作为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味甘甜而得名,“一名美草,一名蜜甘”。自古还有国老、灵草、蜜草、灵通、草、甜草、甜根等名称,其中以“国老”最为著名。“国老”之名首次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名医别录》中,记载“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而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崇,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意思就是甘草象香料中必有沉香一样,在经方中很少有不用的,加之甘草能解诸药的毒性,调和诸药,故有国老称号。

 

  清《本草疏证》记载:“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中,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即俗称的“十方九草”,足见甘草应用之广,“国之药老”实至名归。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