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染”历史应用与染色原理

发布日期:2021-03-27

  1.“蓝染”的历史应用

 

  蓝草染色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的染色技艺,我国早有记载。例如文学著作《诗经·郑风·子衿》中记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反映了当时的先民穿着青色服装的情况。战国时期《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的就是作为颜色的“青”提取自“蓝草”,且色泽更胜一筹。中国悠久的蓝草染色历史可见一斑。

 

  多个朝代的农学著作还记载了蓝草染色的具体方法,包括种蓝、采蓝、制靛等。如《礼记·月令》中有“(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的规定,限定蓝染只能在蓝草成熟后的短暂时间内进行。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掌握了制作蓝靛的方法,这一发明打破了蓝染的时限,也解决了蓝色染料长期保存和运输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描述过将蓝草制成蓝靛的方法,这种制靛染蓝的方法至今还存在于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齐民要术》明代刻本(南京农业大学)

 

  “刈( yì)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两宿,漉去荄( gāi,草根之意),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之。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别作蓝淀著坑中,侯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

  --《齐民要术》

 

  此外,多个朝代的本草著作也记载了蓝染的方法,涵盖了蓝草的来源、种植、制作蓝靛的方法、药用功效等。如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蓝实其茎叶,可以染青…菘蓝为淀,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说明了用蓝草可染碧、青,并比较了菘蓝、蓼蓝染蓝之区别。《本草纲目》纠正了之前蓝草的来源错误问题,将蓝草来源分为五种,每一种皆述生长性状,也记载了蓝靛的制作方法。

 

  尧舜时期就有“五彩彰饰于五色作服”的记载,蓝色是中国五色之一,又作为五色之首,其染的衣物一直是历朝历代最广泛的穿着。且古代严格的服色观念对于各阶层的服饰用色作了明确规定,平民不能穿着华丽的颜色,而且深色服饰在生产生活中又经济、耐脏、耐用,蓝靛染色也成为葛、麻、丝、棉最常使用的颜色。也因为蓝染,产生了夹缬、灰缬、绞缬、蜡缬等多种防染工艺。明代中后期,民间的靛蓝生产逐渐脱离政府掌控,成为一项独立的手工业,蓝靛成为商品,制靛所用蓝草的种类也开始增多。清末民国,国外合成染料进入中国市场,植物染料的种植制作、使用越来越少,几平全被淘汰,蓝染业同样也备受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合成靛蓝占据了中国市场,植物蓝染几乎完全退出了市场。

 

  

  蓝靛手工染色围巾(作者自染)

 

  21世纪以来,化工染料的危害性日益突出,不易降解,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潜在伤害也引起重视,植物染料以其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和文化内涵再次得到了回归与发展。为传承和保护,我国将24项与天然染料染色相关的多种印(扎)染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如江苏南通的蓝印花布、四川的蜡染技艺、大理白族的扎染技艺、贵州的枫香印染技艺等,这里多数采用的都是蓝靛染色。

 

  2.“蓝染”的染色原理

 

  蓝草可用来染青、蓝、碧,主要是由于蓝草植物中多含吲哚酚(indolol)类化合物,这类物质在植物组织中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如靛青苷,靛青苷又可水解为吲哚酚类,进一步可缩合为靛蓝indigo。此外还含有靛红素indirubin等成分。

 

  蓝草在经过水浸泡等简单的提取后,水液中便含有游离的色素等成分,靛蓝即可附着在纤维布料上完成染色。在春秋时代之前,人们采用的即是这种直接染色法,往往是将蓝草割下切碎浸泡出色液之后,尽快将此染液用于染色。在后来的生产实践中,工匠们几经波折,逐步摸索到用蓝草叶浸泡发酵后再加石灰处理的形成蓝靛进行还原染色方法。制靛染色的方法分如下几个步骤:采收蓝草,浸泡出液,阳光暴晒,捞出茎叶,加入石灰,打靛,收靛花,收集缸底沉淀物即为膏状蓝靛。染色时,将蓝靛加石灰水配成染液加酒发酵,由靛蓝还原成靛白(隐色素),待靛白完全溶于碱性溶液从而给织物上色,最后经空气氧化恢复成不溶性的靛蓝而固着在织物上,从而形成鲜艳的蓝色。

 

  

  蓝染作品(北京国染馆)

 

  蓝草即是药材又是染材,作为药物药用历史悠久,至今为止仍是临床上常用的清热解毒药;作为染料,曾是应用最广泛、最长久、最普遍的,在如今社会,蓝染作为中国植物染色工艺的代表,应该被保护、传承,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发展。

  (中医药博物馆 冯林敏)